无公害泥鳅、黄鳝标准化生产的污水处理与循环再利用

 养殖后的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其本身也是引起水域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二次污染。作为无公害泥鳅、黄鳝不达标的养殖用水和养殖后的废水必须进行处理。

    养殖用水和废水的处理方法:养殖用水和废水处理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质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水质保持洁净。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不同,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1.物理法:根据要处理的污水量,至少修建2个以上体积合适的沉淀池。沉淀池应建成圆柱形漏斗底,并在底部装有除污管。污水进入沉淀池时,应从圆柱的水平圆截面的切线方向加入以便形成漩涡,将固态污物沉入漏斗底。上清液由上排水孔排出,作下步处理。固态污物从位于最底层的除污管排出,可做成有机肥。上述处理的上清液,可以进一步进行物理吸附作用,可加入助净剂,通过物理吸附方式进一步减少水体悬浮物。

    常用水体助净剂有:

    (1)无机类:

    低分子:明矾、硫酸铝、氯化铝、铝酸钠、硫酸铁、硫酸亚铁、氯化铁、碳酸镁、碳酸氢镁。

    高分子:碱式氯化铝、碱式硫酸铝、硅酸。

    (2)有机类:

    天然高分子:动物胶、骨胶、乳胶、糊精、海藻酸钠、琼胶。

    合成高分子: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水解聚丙烯酰胺、聚苯乙烯磺酸钠、聚乙烯吡啶季铵盐、甲醛双氰胺、聚糖、淀粉-聚丙烯酰胺结合共聚物。

    2.化学法:常用的简单经济可行的方法是用生石灰进行水质、底质改良。底质常用生石灰,以水即化即泼洒的方法;池水中则以每亩用10~15千克生石灰进行化水泼洒,能产生净化、消毒和改良水质、底质的效果。

    3.生物法:生物法处理养殖废水的方法很多,在泥鳅、黄鳝的养殖中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微生物制剂:具有改良水质、增加溶氧、降低氨氮、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动物体内水环境生态平衡、提高动物抗病与免疫力,促进泥鳅、黄鳝生长等功能,它是由一些对人类和养殖对象无致病危害并能改良水质状况,能抑制水产病害的有益微生物制成。主要有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枯草杆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链球菌和EM微生物菌群等。微生物制剂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活菌,一般要求每毫升含3亿个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要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大量实验证明,随着制剂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即意味着其作用越来越小,故保存期不宜过长。还要注意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等,并且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

    (2)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在泥鳅、黄鳝的养殖中,栽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清除有机物污染,增加水体透明度,而且水生植物对某些有毒物质有很强的吸收、分解净化能力。如凤眼莲(水葫芦)、空心莲子草(水花生)在泥鳅、黄鳝的养殖中可以明显改善水质,降低氮、磷含量,吸收锌、酚、铬、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这种方法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和节能作用,所以很有应用前景。

    (3)生物滤器:利用细菌(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把含氮有机物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生物过滤。因此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氧气和动力,所以对我国目前的适用性受到制约。而且这种方法处理后的水需要脱氮滤器与之相匹配,脱氮滤器利用兼性厌氧异养细菌(如假单胞菌、反硝化芽孢杆菌等)将硝酸盐转变为氮气。

    4.消毒与再利用:经以上处理的水要再利用,必须经过消毒。当然,最环保消毒为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法。出于节省费用的目的,可以用非卤化剂的氧化剂。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