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庭院养殖技术

  
    牛蛙因鸣声宏亮,近似牛音而得名,蛙肉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37.4%,胆固醇含量极低,并具有补中益气、壮阳补虚、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伤口愈合和止咳等药用价值。牛蛙适应性强、疾病少、繁殖快、生长迅速、产量高,饲养管理得法,每667m2蛙池可年产商品蛙1000kg以上。因此,庭院养殖牛蛙是一条增加经济收入的致富门路。现根据湖南省沅江市的养蛙经验,将其技术予以介绍。 
    


    一、牛蛙生物学特性  牛蛙是一种大型蛙类,在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蛙科、蛙属中的种类,体长可达12.7~20.3cm,最大个体1.5kg。 
    
    1.外部形态  牛蛙头部宽扁,头颊灰绿色;头前有两个小鼻孔,眼椭圆形,其上眼脸下眼脸有瞬膜,平时居下,潜入水中游泳时,遮住眼球,起保护作用;眼之后为圆形耳鼓膜,雌小雄大;口前位,口裂至耳鼓膜之中;背部墨绿色或带绿斑,腹部白色有黑斑;前肢短有四指,雄蛙第一指内有明显的灰黑色突起,称婚姻瘤,后肢长有五趾,趾间有蹼相连,蹼达趾端,是从外形上区别于其他蛙类的主要标志。 
    
    2.生态特性  牛蛙喜水,性敏捷、怯懦、善跳跃和攀爬,多栖浅塘且滩边丛生水生植物的场所,隐蔽能力强,其跳跃或游泳主要靠粗壮有力的后肢,一般跳远距离为体长的14倍,跳高为体长的5倍左右。牛蛙是变温动物,喜暖畏寒,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2~30℃,冬季当温度降到10℃左右时开始冬眠;春季当温度上升到10~12℃以上时冬眠结束;温度15℃以上开始摄食,22~30℃之间摄食最旺,超过32℃时摄食减少。 
    
    3.食性  牛蛙的食物范围广,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食性在蝌蚪期间与成蛙阶段不同。蝌蚪期为杂食性,对食物要求不严,水中浮游生物几乎都能摄食,还可摄食一般喂鱼的饲料,特别嗜食煮熟之蛋黄、生鱼肉、肝脏、蝇蛆和煮熟之马铃薯、甘薯、米糠、花生粕等,其余如豆腐、水果皮等均可作为饵料;成蛙嗜食活动饵料,诱捕昆虫、甲壳动物、小鱼虾、蜗牛、蠕虫、蜘蛛、蝉、蝗虫、蟋蟀、白蚁、蛆、蚯蚓及鱼卵和水禽的雏体等,人工养殖时必须驯食。此外,牛蛙偶然有大吃小的习性。 
    
    4.生长与生殖  牛蛙的生长具有一慢一快的特点,1~3月龄生长较慢,3~8月龄生长较快,其生长速度取决于食物、温度等条件。一般从孵化出的蝌蚪开始,长到体重250~500g,需1年左右。 牛蛙的性成熟时间一般需1年以上,属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一年多次产卵类型。生殖期为5~9月,6~7月为盛期,生殖的有利水温20~30℃。一只雌蛙产卵量一般为1万~3万粒,从卵产出到孵化出小蝌蚪约需4~6天,蝌蚪经70~80天变态成幼蛙。 
    
    二、牛蛙人工繁殖 
    
    1.产卵池  牛蛙产卵池以土池为好,周围种植草木,营造阴凉环境;面积以10~15m2为宜,池深0.8~1m,水深50cm;池子保留1/3以上的陆地面积,池中种植一些水草,用以净化水质和附着卵块;四周池埂用尼龙网防逃,网高1.5m。 
    
    2.亲蛙选择  选择已达性成熟且处于2~3年期、健壮活泼、无伤无病、皮肤光滑、体重250g以上的个体,雌雄比例1∶1或3∶2。   
    
    3.产卵与采集  牛蛙产卵的适宜水温18~30℃,最适水温25~28℃,且集中在黎明前后。牛蛙的产卵可分人工催产和自然产卵两种。为提早产卵、出苗,可采用人工催产,注射激素促使排卵受精。注射激素通常有牛蛙、青蛙脑垂体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注射剂量为:体重500g的雌蛙注射牛蛙或青蛙脑垂体4个+HCG600国际单位+LRH-A250μg的混合药剂,体重500g以下者注射混合剂1.0~1.5ml/只,500g以上者1.5~2.0ml/只,雄蛙剂量减半;注射部位在臀部肌肉或腹部皮下,进行一次注射,肌肉注射时按45度角进针1.5cm,皮下注射需用镊子夹起肚皮按水平方向进针2.5~3.0cm;注射后按1∶1的雌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在水温20℃以上,经40小时左右即可抱对产卵,受精率可达90%以上。一般来说,牛蛙不需经人工催产即可自然产卵。在产卵期间,牛蛙日夜鸣叫不息,雄蛙尤为突出。待雌蛙低声附和雄蛙的鸣叫后,说明产卵即将开始,雄蛙追逐雌蛙抱对,雌蛙排卵后,雄蛙即迅速射精于其上,完成体外受精,之后雄蛙离开雌蛙,抱对结束。牛蛙抱对产卵时,不能有惊动,以免停产,整个产卵过程约10~20分钟,受精卵为圆球形,直径12~15mm,卵外包有胶质薄膜,多粘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在产卵后20~30分钟即可采卵,采卵操作要轻快,可用剪刀将卵块四周粘着的水草剪断,以水草托起卵块,用采卵器(一般为竹、木框架和40~60目筛绢布制作而成)将卵块连同水草一道轻轻移入孵化工具进行孵化。 
    
    4.孵化  蛙卵孵化工具多种,有水泥池、网箱或水族箱、瓷盆、水缸、木盆等。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生产规模和实际情况而定。就孵化效果而言,以网箱孵化效果最好,水泥池次之,但不宜用土池,因蛙卵落入池底,被泥土覆盖,会使胚胎致死。采用孵化箱,其规格一般为1.2m×0.8m×0.5m,网目为40目/cm2,箱水深保持30cm,每箱可放卵5000~10000粒,一般3~4天即可孵出蝌蚪。为提高孵化率,要避免阳光曝晒、雨水冲刷以及昼夜温差过大。卵在孵化箱中要呈漂浮状,分布均匀,以免造成局部缺氧引起死亡;同时要清除死卵,以免影响水质;还要防止敌害生物入箱危害蛙卵。采取以上方法,孵化率可达80%。 
    
    三、蝌蚪培育 
    
    1.蝌蚪饲养池  蝌蚪池可用水泥池或土池,池形最好为长方形,东西向,面积不宜过大,一般20~40m2即可,池水深0.6~1m;池壁斜度宜大,坡比1∶(2~2.5),以便蝌蚪吸附休息与变态后的幼蛙登陆;池边设进、出水口,并做好拦设;饲料台设在水面下10cm处;池底平坦并有少量淤泥,池内种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在池的南岸搭遮荫棚,四周池埂用尼龙网建12m高的防逃防敌屏障;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在蝌蚪下池前10天左右,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带水清塘消毒(如水泥池事先还应冲洗干净),药量为漂白粉20mg/L,生石灰200mg/L。消毒后应施基肥培肥水质,使蝌蚪下池后能获得丰富的食物。 
    
    2.放养  刚孵出的蝌蚪娇嫩,全长尚不到1cm,因而应在孵化工具中饲养10天左右,这时卵黄囊消失,消化器官完善,开始吃食,即可放入池中培育。孵出10天的蝌蚪,放养密度为1000~2000只/m2,10~30天的500~1000只/m2,30天后的100~130只/m2,放养应选择凉爽天气的傍晚进行,孵化工具和蝌蚪池水温差不能超过3℃,且同一池中放养规格必须整齐。 
    
    3.饲养管理 
    
    (1)投饲  蝌蚪孵出3~6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此时开始吃食,须投喂人工饲料,如蛋黄汁、豆浆等,均匀泼洒投喂;7~30天时,蝌蚪由1.7cm增长至4.2cm,并长出尾芽,可投喂螺肉、鱼肉、鱼肠和动物内脏(未腐烂变质)、玉米粉、米糠、麸皮、豆饼等,每10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70g(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40%);30天后到变态,每1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80g(动物性饲料占40%,植物性饲料60%)。糠、麸皮等粉状饲料煮熟搓成团投喂,鱼肠、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切碎投喂较好。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下午4~5时各喂一次,饲料投在食台上。经70~80天培育,蝌蚪即可变态成幼蛙登陆。 
    
    (2)水质调节  蝌蚪培育过程中须保持良好的水质,水中溶氧需在3mg/L以上,pH值6.6~7.5之间,池水盐度2‰以内。蝌蚪池面积一般较小,因此必须经常换水,特别是水色发黄或呈粉黄、粉灰时应立即换水,换水量为原池水的1/3~1/2,换水时间宜安排在上午9时左右,此时温差小,换水后日照时间长,易适应新的水体。同时,应经常加注新水,一般5~7天加水一次,每次注水7~10cm。此外,要坚持巡塘,及时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