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有哪些好处?

    稻田养鱼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稻田养鱼将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在一起,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以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力"。 稻田养鱼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稻田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使之转化为稻和鱼,以提高稻田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稻鱼结合,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好处有以下四点:
     首先,稻田养鱼可以促进水稻增产。稻田养鱼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对国土资源的再利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各地经验表明,发展稻田养鱼不仅不会影响水稻产量,还会促进水稻增产。养鱼的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产量5%--10%,较高的增产14-24%。
     其次,稻田养鱼可为社会增加水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近几年在江苏、四川、贵州等地,稻田养鱼已成为当地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稻田养鱼可以作到均衡上市,对于稳定水产品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满足"菜篮子"需求,改善人们膳食结构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缺乏且交通闭塞地区,发展稻田养鱼,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地区长期"吃鱼难"问题。
    第三,稻田养鱼可以使农民收入有显著增长。稻田养鱼既增粮又增鱼,而且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劳力,增收节支,一般养鱼稻田每亩可使农户增加收入220元。实施高标准的稻鱼工程进行稻田养鱼,每亩可增加350元。利用稻田养殖名特优水产品及进行稻-鱼-菇三元复合养殖,每亩稻田增收可超过千元。
    第四、稻田养鱼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由于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在 一些丘陵地区,实施稻鱼工程,每亩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立方米,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对一些干旱较多的缺水地区,养鱼的稻田由于蓄水量大,可以有效地延缓旱情。稻田养鱼对环境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其具有较的灭虫效果。据测验,养鱼的稻田比不养鱼田蚊子幼虫密度低80%,主要是稻田养的鱼食用大量的蚊子幼虫和螺类,可以养疟疾、丝虫病及血吸虫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
     二、稻田养鱼工程施工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一)养鱼田块的选择
    凡是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天旱不干、山洪不冲的田块都可以养鱼。特别是山区,必须选择那些既有水源保证,阳光充足,又不被洪水冲的稻田,才能做到有养有收。沙底田不宜采用"田凼"方式,潜育化稻田、冷浸田,可进行"垄稻沟鱼"养殖方式。
    (二)田间工程建设
    1、 一般性稻田养鱼田间工程建设
    一般性田间工程投资少。农户利用农闲时节投工、投资挖鱼凼、鱼沟。其工程特点是:用土加高、加固、加宽田埂,每年需要开挖鱼沟鱼。
    (1) 鱼凼 占总田面积5-8%。1-2亩的田块挖凼一个,3亩以上的稻田可挖2-3个,鱼凼多建在田中央或田埂边,开挖方形或圆形鱼凼,深1-1.2米,与鱼沟中心沟相通,开挖时间可在插秧前30-40天,挖成后每隔10天再整理一次,连续整理3-4次,鱼凼成型较好。
    (2) 鱼沟 在插秧后秧苗返青时开挖,秧苗可移栽鱼沟的边上。鱼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5%,沟宽40厘米,沟深50厘米。鱼沟的形状可根据稻田大小挖成"十" 字、"日"字、"田"字、或"井"字形,并连通鱼凼。可在晒田时和抽穗时整理二次。
    (3) 加高加固田埂 用挖鱼凼取出的土,把田埂加高加宽。一般田埂加高到40厘米左右,加宽50厘米以上,并锤打结实,以防在大雨时垮埂或漫埂逃鱼。
    (4) 建好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各开一个,另根据田块大小设溢洪缺口1-3个。进、排水口一般开在稻田的相对两角,进、排水口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进水口要比田面高10厘米左右,排水口要与田面平行或略低一点。丘陵山区的梯田,上一块田的排水口常常是下一块田的进水口,实行串联,平原地区的稻田进、排水多数是注、排水分开,水利工程配套设施较完善。也有的同丘陵地区一样,上、
    下田串灌。
    (5) 安装拦鱼栅 稻田注、排水口应设在相对应的两角的田埂上,使水流畅通。注、排水口应当筑坚实、牢固,安装好拦鱼栅,防止鱼逃走和野杂鱼等敌害进入养鱼稻田。拦鱼栅一般可用竹子或铁丝编成网状,其间隔大小以鱼逃不出为准,拦鱼栅要比进、排水口宽30厘米,拦鱼栅的上端要超过田埂10-20厘米,下端嵌入田埂下部硬泥土30厘米。
     2、永久性稻田养鱼田间工程
     永久性田间工程要求用条石、石板、水泥预制板或砖加高加固田埂、鱼凼和进排出水口。田埂高、沟宽、沟深、、凼大。沟凼占总面积8%--15%。这类工程质量好,使用时间长,只需每年开挖整理鱼沟,不需再修建田埂和鱼凼。
    (1) 鱼凼(鱼溜)建筑 凼实际上是小池,占总面积6-8%,深1.5-2.5米,鱼凼一般设在田埂边或在田中央,切忌选在田角和经常过往行人的田地方。鱼凼形状有椭圆形、正方或长方形。鱼凼最好挖成二级坡降式,即在上部1米处按坡比1:0.5开挖,下部分以1:1的坡比开挖,两部分之间留一宽30厘米的平台。用石板、条石、砖或水泥预制板护坡。为防止淤泥进入鱼凼,应在凼口边缘筑20厘米高、30厘米宽的埂。建鱼凼的个数视田块大小而定,一般1-2亩稻田建凼一个,3-5亩稻田需建凼2个,每凼面积50-100平方米。建在田中央的鱼凼一般需开缺口4个,鱼凼开缺口主要是与鱼沟相通。鱼凼的作用是为了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和晒田时,鱼可以暂时聚在凼中;夏季水温高时,鱼可以在鱼凼中避暑;当遇天旱时,鱼可聚在沟、凼中生活,正常生长。饵料台可设在鱼凼中,将饵料投入设于鱼凼中的饵料台上,以便检查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
     (2)鱼沟 稻田开设鱼沟,应根据田块大小、田的形状而决定。一般占总田面积的3-5%,开挖成"一"字形、"十"字形、"日"字形、"田"字形、"围"字形等。沟宽0.8-1米,深0.5-0.7米。中心鱼沟:顺长田边,在田中心开一条沟;围边鱼沟:离田埂1.5米处开挖。每年应在栽秧前20-30天开挖,到栽秧前5-7天再整理1-3次,深脚田、浸泡田,要多整理2-3次,鱼沟才成型。(以沟代凼的稻田 不再挖鱼沟)。
     (3)加高、加宽、加固田埂 田埂建设可在建鱼凼时同步进行或先建凼,后建田埂。田埂高1-1.2米、埂顶宽0.6-0.8米,先用条石或水泥板或用砖、水泥砌硬后,将原田埂的干泥土把缝隙填充打结实。田埂上用条石修建进水口和排水口各1个,以及保持水位和排洪的缺口多个。水位要保持0.3米以上(每亩蓄水量200立方米),排水口前处需安装拦鱼栅。
     (4)进、排水系统及安装拦鱼设施 建设进、排水系统要根据稻田集雨面积大小而决定排水沟(渠道)的宽窄、深浅。一般成片的稻田,上游水源有保证, 进、排水沟应稍宽、稍深。进排水系统应建成在田外,不能在稻田中串联。进排水口应开在稻田相对成两角的田埂上,能使整个稻田的水流畅通。排水口的大小应根据田的大小和下暴雨时进水量的大小而定,进水口要比田面高10厘米左右,排水口要与田面平或略低,一般排水口宽1-1.5米为好,用条石或水泥预制板砌 牢固,不垮塌。排水口要安装拦竹箔或铁丝网两层,使之成弧形,利用竹杆或钢条插入田中固定。两弧形竹箔相距0.5米左右,离排水口的一层较密,以确保鱼种不外逃。拦鱼竹箔长度为排水口的3倍。第二层的竹箔较稀,主要用于防止杂物堵塞第一层竹箔,以保证排水口水流畅通,拦杂物用的竹箔长度为排水口的4倍以上,竹箔的上端应比田埂高出0.5米,下端插到硬田泥30厘米以下为好。进水口也要安一层竹箔,以防鱼逃逸,同样成弧形,长度为进水口2倍。
     三、稻田养鱼种的饲养管理技术有哪些?
     (一)稻田培育鱼种技术
     1、鱼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消毒和注水。在开厢挖鱼沟之前,田、凼中积水6-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60-75公斤消毒,将生石灰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田、凼中均匀泼洒,为了提高效果,次日可用耙子等工具将凼、田底淤泥耙动一下,使石灰浆充分与淤泥混合。消毒8-10天后,待药效全部消失即可放苗。鱼苗下池时水深保持在池深的1/3。
     2)培肥水质。稻田投放鱼苗前,田水应有一定的肥度,必须在放养前施放基肥,做到"肥水下池",让鱼苗一下池就可获得量多质优的适口天然饵料,以加快生长,提高成活率。
     初下池的鱼苗吞食适口的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据试验,鱼苗下池时轮虫的每升水1万个左右,生物量20-40毫克/升为好。苗种池施肥后,首先是细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然后是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