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种最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因病毒的种类和寄生部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质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脓核病四种,而血液型脓病在生产上最为常见、危害最为严重。

  一、病征

  血液型脓病:5龄中期到老熟前后较多,感染至发病3至5天。高温饲养,发病更严重。病蚕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常表现出不眠蚕、起节蚕、高节蚕、脓蚕、斑蚕等。

  中肠型脓病:病势慢,病程长,一般小蚕期感染,4―5龄发病,高温闷热条件下病势严重。病蚕行动迟缓,体躯瘦小,皮肤缩皱,体色灰黄,呈现空胸、起缩、吐液及下痢症状。呆伏不动,腹部肿胀,胸部皮肤缩皱,中肠后端有乳白色褶皱。

  病毒性软化病:该病潜伏期较长,但病势快,长期高温饲养和喂不良叶易发此病。主要病征有起缩和空头两种,还有缩小、下痢和吐液等症状,死后尸体扁瘪。

  脓核病:外表病征较单一,经口感染1周后食欲明显减退,重病蚕停止食桑,爬向蚕座四周静伏不动。肠内空虚,几乎没有食下的桑叶碎片,只充满黄绿色半透明的消化液。

  二、防治方法

  1、抓好技术指导,增强蚕农的防病意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定期进行培训,普及养蚕防病知识,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防病制度;在蚕前、蚕中、蚕后,环环把关,杜绝病原的侵入,分析蚕病的发生原因,促使蚕农自觉地从源头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蚕病。

  2、彻底消毒防病,隔断传染源

  养蚕前彻底打扫蚕室内外,蚕具要除去浮丝、蚕粪、污迹。用福尔马林石灰液、消特灵、蚕用消毒净等,对蚕室蚕具连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共育室实行专室专具饲养。大蚕期坚持每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病发生时,还可用烟熏消毒。

  3、加强眠起处理,严格分批提青,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生产中不论有病无病,凡是发育迟的小蚕都应在眠起处理时,采取分批提青的措施与健康蚕分开,及时淘汰迟眠蚕、弱小蚕和病蚕,淘汰的病蚕不能随地乱丢,要丢入石灰缸。

  4、合理处理蚕沙、病死蚕,严防病原的污染扩散

  蚕沙要远离蚕室和桑园堆放,严禁将不经处理的蚕沙直接倒入桑园,必须堆闷发酵后才能施用;淘汰的病死蚕一定要放入石灰缸中,集中深埋,防止家禽食下,造成病原体传染。

  5、添食药物预防

  可添食脓病灵预防:取该药10ml加水1kg稀释后, 均匀喷洒在10kg桑叶上, 稍干后喂蚕; 使用灭毒灵预防性添食: 可用该药10ml兑水0.5kg喷5kg桑叶添食; 治疗性添食: 灭毒灵20ml兑水0.5kg喷5kg桑叶。

  6、加强饲养管理,稀放饱食,细心饲养

  大蚕期加强通风换气来减轻高温、闷热、多湿,春蚕和秋蚕期要处理好加温与通风的关系;超前扩座,稀放饱食,扩座、除沙、上蔟等动作要轻。这些措施可增强蚕的抗病力,减少创伤感染的机会。

  7、把好桑叶的质量关

  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工作,降低桑园害虫的虫口密度,防止病毒交叉感染;坚持不饲喂露水叶、变质叶、污染叶;加强桑园管理,增施有机肥,生产优质桑叶,使蚕良桑饱食,增强蚕的体质和抗病力。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