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人工养殖技术

 (一)养殖蝈蝈的场地建造
1、棚养 棚养包括大棚、拱棚和土暖棚等,初养蝈蝈可选用拱棚,建造和管理比较容易和方便。蝈蝈喜欢生长在背风向阳的干燥之处,建棚时应避开地势低洼潮湿和风口处,选好地形后,先种上黄豆或小麦,以备蝈蝈自由采食,等黄豆或小麦齐苗后再扣棚。根据走向选3-4米的竹片插入土内20厘米左右,竹片的上部和下部都要用木棍或竹竿扎牢,风大的地方最好加立柱,拱棚成形后,罩上沙窗布,以防蝈蝈逃跑和天敌侵害。沙窗目孔以小蝈蝈钻不出为好。
2、室内养殖 室内养殖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可用水泥和砖建成高80厘米左右,宽以木板或水泥板的长度为准,间隔或连接均可,一般为三层最好。每层板上面放一层10厘米厚的沙土(沙土的比例为1:1),以备蝈蝈日后产卵,然后用铁丝网或沙窗布固定到板的上面,形成一个多层立体式的蝈蝈养殖地。
(二)引种、交配和产卵
1、引种 可从养殖场或市场购买成品蝈蝈或受精卵,也可野外捕捉,但要选好所养的品种。目前,蝈蝈的品种有北京铁皮蝈蝈、三青蝈蝈和草白蝈蝈。养殖时公母搭配应为2:1或3:1,搭配不当为争偶会发生撕咬造成伤害,不利交配。
2、交配 公蝈蝈的鸣叫是为了吸引母蝈蝈,当母蝈蝈听到公蝈蝈的叫声后,会慢慢顺着公蝈蝈的声音爬到公蝈蝈的背上,然后进行交尾。在这段时间,公蝈蝈要把体内两侧精巢内的精泡(白色共两粒,大小似黄豆粒)排出体外。交配过程中,母蝈蝈会把公蝈蝈的两粒精泡分别吸入体内两侧的卵包内进行受精。食物充分的情况下,1只母蝈蝈1年最多可产卵300粒左右。
3、产卵 母蝈蝈产卵时用尾部的产卵针一点点钻入土内,并且从不同角度来钻,力求把洞钻大,然后将卵产入洞后即用周围的土埋好。一般当年8月份以前产的卵,在自然环境下第二年夏季可出土成虫;8月份后产的卵一般在第三年夏天才能出土成虫。人工养殖时要及时挖土将卵捡出,妥善保存,最好在冰箱冷藏室内存放。
(三)人工孵化和管理
孵化时找一平底容器,大小可根据卵的多少而定。底部放5厘米厚的细沙,然后撒上一层种卵,最好不要重叠。在种卵的上面再盖3厘米厚的细沙(沙的厚度不可超过5厘米,否则小蝈蝈不易出土),然后喷水(第一次喷透,以底不见水为好)。喷水后便可高温孵化;温度在25-35℃,并且每天应定时喷水,以防干燥。高温孵化大约需要40天左右,这期间一直保持不低于25℃的温度,这叫高温暖籽。在高温环境下,一年也孵不出蝈蝈来,还必须低温萌动。将经过高温后的卵收集后直接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保持1个月的时间便会有大批卵萌动。最初看到的是眼睛,眼睛最先出现在卵的下方,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慢慢地往上方的头部移动,卵粒也随之变粗,这时候可进行第二次孵化。将萌动后的卵放在25-30℃左右的温室内约30天的时间便可孵出蝈蝈。刚孵出的蝈蝈应喂一些鲜嫩适口的菜叶或小昆虫,有条件的可买一些动物肝脏和蛋黄掺菜叶混合做成泥状喂小蝈蝈,约30-40天左右,便可开叫上市或做绿色昆虫食品出售。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