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技术全面介绍(下)

(一)夏秋蚕饲养的三大特点

1、气候特点:我市夏秋蚕各期的气候变化较大。因所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气候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的特点。桑树生长期长,从4月至11月均可养蚕。自6月中下旬起饲养夏蚕,此时气温逐渐上升,晴天温度较高,湿度大,形成高温多湿的气候格局,下雨天则低温多湿。秋蚕期常出现350C以上温度,有时出现干旱,形成酷热干燥天气,晚秋蚕往往阴雨连绵,常常是低温多湿的天气。

2、叶质特点:夏秋期叶质的好坏,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如遇阴雨连绵,日照不足,则桑叶含水率较高,蚕所必须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相应减少。如遇久旱不雨,土壤缺水,则桑叶含水量少,削弱光合作用能力,合成的营养物质少,叶内粗纤维多,叶质硬化,桑树生长停止,出现封顶现象。若在水肥充足的情况下,桑叶生长快,新梢和叶片的增长率高,叶质较好。

我市夏秋季正处于高温多湿季节,桑树生长繁茂,可分批采叶,分期养蚕。夏蚕和晚秋蚕用叶一般叶质较好,但中秋蚕期,常出现干旱,桑树失水易老化,叶质差。

3、病虫害特点:夏秋蚕蚕茧产量和质量不如春茧,其主要原因是蚕病的危害。夏秋期随着养蚕次数的增加,病原物积累多,扩散面大,加上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病原物繁殖快,致病力强,如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饲养管理粗放,容易感染蚕病。再加夏秋蚕期常处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桑叶叶质又较差,蚕体容易虚弱,使抗病力降低。因此,夏秋蚕比春蚕容易发病,而造成蚕茧产量低,茧质差。

夏秋期桑树害虫桑蟥、野蚕、桑尺蠖和桑毛虫等为害较严重。这些害虫还能发生与蚕儿同样的疾病,蚕食下被害虫尸体或虫粪污染的桑叶,就可受感染而发病。夏秋期农田使用农药比较普遍,蚕儿因受农药中毒致死或成为不结茧蚕的情况屡有发生,桑园治虫不当或未掌握药物残效期,也会发生中毒情况,如果使用细菌农药,也会污染桑叶,使蚕发生猝倒病。因此,夏秋蚕期,农田使用农药要统筹安排,并及早通知养蚕村、组、户,桑园治虫应严格掌握使用农药的品种。浓度、时间和方法,以防蚕儿中毒。

夏秋蚕期,多化性蚕蝇蛆的为害也比春期严重,要及时采取防治蝇蛆病的措施,蚕室用窗纱和门纱防护。

夏秋蚕饲养技术,和春蚕饲养技术基本相同。应该特别注意掌握的不同点是:

(二)合理布局

1、夏蚕适当养:一般夏蚕饲养量相当于全年的15%20%为宜。采摘春伐桑的枝条下部叶。气温适合桑树生长,叶质较好,产量较稳。

2、养足中秋蚕:一般中秋蚕饲养量约占全年饲养的40%左右。中秋蚕期正值桑树旺盛生长,应养足这批蚕。桑树梢端必须留78片叶,保养树势。

3、看叶养晚秋蚕:一般约占全年饲养量的1020%左右。晚秋蚕期间气温适宜,叶质好,蚕体健壮,能稳产高产。

(三)彻底消毒防病

夏秋蚕容易发病的原因是气温高、叶质差,加之上季养蚕遗留下来的病源体影响,因此养夏秋蚕应该轮换蚕室。必须全面彻底消毒,不留死角。

(四)合理采摘桑叶

夏蚕12龄先采新条上适熟叶,3龄开始疏芽叶,中秋蚕小蚕期选采适熟叶,4龄起利用枝条基部叶,由下向上采摘。枝条顶端要保留78片叶,晚秋蚕采叶,枝条顶端保留34片叶,不能采光采尽,防止损坏腋芽,影响桑树生长和来年产量。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