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处理农作物秸秆

    蚯蚓也叫地龙,在我国两千五百多年前《诗经》中就有记载地龙的。明代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地龙的形态、习性都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国外就有人饲养它,随即地龙及其粪便作为商品走入市场。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纷纷用地龙处理城市垃圾、工厂有机废弃物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净化环境的目的。近几年来,我国利用蚯蚓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1995年以前以牛粪为主要原料养殖蚯蚓的居多,但是从1995年起为充分利用好秸秆这种资源和解决大气环境被污染这种状况,邯郸农业专科学校教授薛进军博士组织了十多名科研人员,对用地龙处理秸秆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在2000年8月并获得了成功。到目前为止,这一技术已在河北邯郸地区全面推开。今天我们请到了河北省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其昌老师,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信息和具体技术。  问:请您先将秸秆养蚯蚓的技术信息作一概况介绍好吗? 我国每年都生产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但是秸秆传统上是作为燃料,牲畜饲料和沤制农家肥的原料,到目前为止,处理秸秆的办法不少诸多,但秸秆养蚯蚓是一种很不错的技术。因为这项技术有以下特点:  第一 这是投资小、无风险的技术,用该办法处理秸秆不需建厂房,不用购置设备,不必占用大量的土地凉晒秸秆,只要在家庭庭院,村边地头或树盘底下寻一块闲散场地堆放秸秆,此项工作即可进行。 第二方法简单、容易操作、秸秆不用粉碎,也不管干湿或发不发霉,只要将秸秆堆好后洒上水,即可放入用以处理秸秆的地龙种苗。 第三是投资少,回报丰厚,购一斤该地龙种苗,一年可将三亩地所产的作物秸秆转化成近百斤养营价值高的地龙鲜体,而且还产1200斤的蚯蚓粪便,蚯蚓粪便又是有机肥之王,蚯蚓粪便投入农田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种植花卉等等,均会得到较为丰厚的回报。第四是该地龙有从上层向下层吃食的习惯。种苗投入秸秆堆后,堆的上层首先形成一层蚯蚓粪便。这些粪便具有比活性炭还强的除臭功能,对秸秆堆放后产生的有害气体能吸附转化,防止了这些气体对环境的污染。2000年8月,我们在永年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始成规模的试验示范,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省及所在市、县有关领导现场视察后,一致认为此种处理秸秆的办法可以推广实施。而且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和报道已在有关报纸上刊登过。 问:我过去只听说有吃牛粪的蚯蚓,食用秸秆的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是个什麽品种的蚯蚓呢?  为使数量巨大的农作物秸秆得以过腹还田,我们经过近六年的研究试验,从几十个地龙品种中筛选、驯化、培育出了一种在农作物秸秆中适应性强、定居性能好、食量大、生长快,繁殖率高的“进农6号”地龙品种。 问:为提高农产品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消除农药残留,严防重金属等有害物的污染,如果作物不用杀虫剂、杀菌剂,不使或少使用化学肥料,不用激素,如果借助秸秆养蚯蚓是否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一是因为:植物秸秆和残枝落叶是来年发生病害之源,用秸秆养蚯蚓时,由于各种微生物的作用,堆温增高迅速,最高可达80℃的高温,秸秆上的病虫大部分被杀死。据研究:地龙消化器官有一个与鸡相似的砂囊,害虫卵进入地龙砂囊后即被磨碎。地龙体内还含有多种酶,能降解破坏真菌细胞壁。因此由真菌导致的植物病源被清除掉。所以有人称地龙是一种活的、长效的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杀虫杀菌剂。  第二个原因是地龙不停地吞食农作物秸秆,排出灰黑色粪便小颗料,这些小颗粒疏松多孔,透气性好,保水性能强,而且抗压性强。因此是非常优质的有机肥 2001年经北京蔬菜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化验,蚯蚓粪pH值为7左右,氮、 磷、钾含量高、并含腐殖酸10.5%,有机质高达20%以上,另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因此用蚯蚓粪种花花鲜、种瓜瓜甜。蚯蚓肥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因好气性微生物在其上大量繁殖生长发育,加速了秸秆内和土壤中农业药残留的降解,每粒蚯蚓粪便事实上是一个小水库,是一个随时供给植物营养的小营养库,又是一颗土壤消毒丸。 问:所以人们才称地龙为默默无闻的耕田夫,天然的土壤净化器了?是这样,据推算,5亩农田所产的秸秆被地龙转化后,将地龙及其粪便施入一个标准日光温室内,此棚内15cm以上的耕作层一年内可被净化一遍。  问:通过您的讲解,我知道蚯蚓粪是非常优良的有机肥,那麽生产出来的数量巨大的地龙鲜活体有哪些用途呢? 1、蚯蚓可做畜禽、水产养殖的优质蛋白饲料
  因为蚯蚓生长繁殖快,体腔小,体壁厚而出肉率高,肉的营养也高而全。据测定它的干体粗蛋白含量达60%以上,鲜体含蛋白质10%左右,另外还含脂肪2.1%,钙0.15%。含9种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现在有不少地方把蚯蚓作为动物蛋白饲料喂家禽、蛙类等动物;还可以喂黄鳝、乌龟水产以及蝎子等等。因此说蚯蚓是一种 优质的高蛋白饲料。  2、再一个是可以蚯蚓为原料,提炼成治病的良药  从蚯蚓体内可以提取出“蚓激酶”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我国有多家药厂有批量生产。2001年有关单位已获国家计委批复,将投资建成一座 “蚓激酶”系列产品产业化基地而生产胶囊、针剂、药用蚯蚓。此消息已在几家报纸的显著位置进行了报道,并认为“蚯蚓产业要做大”,“小蚯蚓有望在我国培育成大产业”。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国外还有以地龙为原料调节身体疲劳状况、降低血压,预防神经疼痛的保健食品以及增白、润肤、消斑、去屑止痒的化妆品。  3还有地龙可以食用  在我们国内因受习惯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大喜欢食用,但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吃地龙已成时髦事,蚯蚓在近几年国际市场上成交额均以20%的幅度上升,到2000年贸易额已达20多亿美元。地龙售出价格多年来一直坚挺。下面我将“进农六号”地龙的外部形态和器官作一简单介绍:  1、它的体形为细长圆柱形,头部稍尖尾部次之,标准性成熟地龙身长9厘米左右。体背呈鲜红色,腹部体色较淡。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其体长缩短、体色变暗。从头部到尾部共有100个左右节,地龙可向前蠕动或攀援。据测定,成体地龙每分钟可向前爬行22厘米,可向上翻越1米多高的砖墙。性成熟的地龙体前26——32节之间有非常明显与体色不同呈微黄色圆圈,称为繁殖节或繁殖环(繁殖环〕,这是繁殖时的主要器官。在身体表面还有许多孔,如肾孔,腹部前端有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孔、贮精囊孔。   2、与其它陆生地龙一样无鼻、无眼、无耳朵。无鼻嗅不到气味,而靠分布在口腔内的感受细胞,起嗅觉和味觉作用。它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是通过潮湿的充满毛血管的皮肤;它没耳朵,对于地面的震动是靠体表的感受器管;另外它的眼睛已经退化,靠分布在身体各部分的感光细胞来辨别强光与弱光的。  3、还有一个特点,它的体腔基本上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由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肛门组成了整个消化系统。口腔内无颚、无牙、无舌、不能咀嚼食物,有直接吸引食物的功能,地龙的口腔之后为咽,咽的扩大、缩小或反转来完成吸取食物的任务,所以干燥大而坚硬的食物难以食取。紧接咽后依次排列的有食道、嗉囊、砂囊、胃、一段大而长的消化道即肠,最后是肛门。 问:一般的人都见过蚯蚓,但都不会仔细研究,为使其更快、更多地繁殖,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很有必要,请您介绍一下好吗?  地龙生长分为4个阶段  一、交配产卵期  地龙与蜗牛、黄鳝一样是雌雄同体,其成熟后,一般要经过异体交配,特殊情况下如找不到异体,也会出现单体自行受精产卵现象。每次交配2个小时左右,交配时间长短,影响着产卵的数量。交配后7天即可产卵。环境条件和食物的丰欠直接影响着产卵数量。据多年观察,在秸秆堆内,从2月中旬开始,到12月底一直有新卵产出,产出最多的季节是每年的5—6月份和8月下旬到9月底,成体间隔1天可产出1个茧,茧里包着许多受精卵。茧是由前端包在体外的繁殖带所形成。当异体交配后,即开始向体外繁殖带内排出卵子,卵子排到一定数量后,通过地龙的蠕动繁殖带向前移动,通过储精孔时卵子自动受精形成受精卵继续蠕动,繁殖带从头部脱落并自动封口,形成了地龙茧。很快又形成新的繁殖带,只要环境条件适宜,一直这样循环,直到成体死亡,当环境条件恶劣时繁殖带自行消失,条件变好时,很快又形成新的繁殖带。茧多产在通气性较好的秸秆堆上层10厘米左右处,也有的产在没有腐熟的秸秆内,受季节的影响,秸秆堆的中下层也常常产有大量的茧包。在环境条件恶劣时,新茧会自行包一层有机质,以供幼体出茧后吃食,这些茧外表混同于蚯蚓粪便,观测时很不容易被人发现。  二、茧孵化期  地龙茧外表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壳,壳内有15粒左右的受精卵及营养液。茧直径为6毫米,重12毫克左右,是呈圆形或桃形小粒,刚产下的茧包外壳柔软,乳白色,两个小时以后外壳变硬,颜色变为浅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为蛋黄色,当茧外壳变为棕红色,茧内幼地龙已经成熟,一条条小地龙从茧的封口处爬出,完成了整个孵化过程。先爬出的较大,后爬出的较小,孵出条数少的个体较大,孵出条数多的个体较小。刚从茧内爬出的小地龙约9毫米长 。地龙孵化受环境影响较大,环境湿度高时产出的茧不封口,茧内的受精卵和营养液被水化成无效茧。潮湿度低时茧失水干瘪,也孵化不出小地龙。环境温度在25℃—33℃度时,15天左右即完成孵化任务,当环境温度在10℃—15℃之间时孵化需用的时间较长。当环境温度在10℃以下时,孵化停止,待温度适宜时孵化继续进行。所以12月份所产的茧,到来年2月中旬才发现小地龙一条条从茧内爬出。当环境温度在25——35度内较高时,先发育的受精卵很快完成了发育过程,将营养液耗尽,致使其它卵无法形成幼体。当温度较低时,受精卵发育速度较慢,能孵化出较多的个体。所以每个茧内受精卵个数尽管相差无几,而孵出的小地龙个体区别较大。一个茧最多可孵出11条,最少只爬出1条。  三、幼体期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