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解:养鹿如何达到最高效益?

  据北京橡茸鹿业(集团)梅花鹿养殖基地的专家介绍:

  养鹿一向是发家致富的一个好项目。近来,市场情况不错,鹿产品、鹿皮、鹿肉等价位都很高,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需求,今后鹿的市场行情还会持续看好。立夏,是梅花鹿产茸的黄金季节,立秋后,是梅花鹿受孕配种的黄金季节,抓好配种是来年梅花鹿饲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养殖户只有抓好了秋配,才会在来年获得良好的鹿仔、经济效益。做好家养鹿秋配,主要应抓好配种前的公母梅花鹿营养准备、适时配种、检胎保胎的饲养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注意营养,保证最佳配种体况

  实践证明,贫乏的饲养和过度饲养都会造成繁殖障碍。尤其过度的饲养往往影响更大。实践中可以看到,体况过肥的母鹿往往繁殖率都低,甚至不繁殖。但贫乏、不完善的饲养,尤其在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也会影响繁殖力。所以,在秋配前,对公、母鹿都应增加营养,除了喂配合饲料之外,还应补充青或精饲料,如每天适当喂一些胡萝卜、苹果等,以补充维生素,这样可以提高公鹿的精液质量和维持繁殖母鹿的最佳配种体况。公鹿配种期间,除了供给充足的全价饲料和适当添加青或精饲料外,可少量喂给一些水果,但白萝卜之类的最好不要喂,这些食物水分高但纤维低,容易造成公鹿拉稀等不良反应。

  母鹿怀孕期间的饲喂应与平时基本相同,一些养殖户在配怀20天之内加入大量配合饲料,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胎儿需求的营养较少,这样做反而易造成母鹿流产,所以要在配种20天以后再逐步增加配合饲料。对环境要求上,母鹿生活特别要求保持环境安静,公鹿的生活环境应保持通风、凉爽、透气,这样才能保证公鹿精液免受不良影响。

  科学配种,提高母鹿的怀胎率和仔鹿成活率

  选好最佳配种环境和配种时间。要尽量避开高温,因为母鹿在25℃以下环境中有较高的产仔率,所以早秋应在早晚天气较凉爽的时候进行配种,此时梅花鹿的精神状况较好,受孕率较高。另外,应避开喂养时间,以免让公鹿认为母鹿是来与之抢食而无法进行交配。除了早晚时间的选择外,母鹿发情期内选择好配种时间也很重要。母鹿发情表现为初期不安,摇尾游走,虽有公鹿追逐,但不接受交配。盛期则主动接近公鹿,有的甚至爬跨公鹿或母鹿,阴部红肿,流出黏液,愿意接受公鹿交配。公鹿在交配期间食欲减退,性情粗暴,好斗,磨角吼叫,颈部增粗,睾丸下降增大。

  科学安排配种。配种方法:(1)单公群母配种法:通常以母梅花鹿20~25头,马鹿10~15头放入一头优良公鹿,一配到底,非必要不更换母鹿。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血缘关系清楚,为鹿场普遍采用。(2)试情配种法:将试情公鹿(可采用阴茎手术或用布缠住生殖器口使其无法交配)放入母鹿群寻找发情母鹿,发现母鹿接受公鹿爬跨时,就将母鹿赶入种鹿舍进行配种。此种方法公鹿配种强度可人为控制,系谱清楚,但较费事。(3)人工受精:多采用药用麻醉,电刺激法采精,直肠把握法输精。每头母鹿输5~10倍稀释精液2ml。此法对以获茸为主的养鹿场来说,因公鹿众多,人工授精意义不大。

  把握母鹿的交配时节。配种期一般为9月初到11月上旬,配种前应清除不育,老弱病残等无饲养价值的母鹿,根据血缘关系,年龄及体重情况合理组群,一般以25~30头为一群为宜。有的养殖户为了提高繁殖率,把不到性成熟期和初配年龄的兔进行交配,结果不但可能造成死胎、弱胎或生长不全的胎儿,而且梅花鹿自身的成长和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精心管理,确保仔鹿健康生长

  幼鹿的饲养管理:(1)哺乳仔鹿(1~30d):若发现母鹿母性差,产后不关心仔鹿,应尽快用毛巾擦干仔鹿身上的黏液,让仔鹿及时吃上初乳。仔鹿生后15~20d开始吃料,并出现反刍,此时可在护栏内投喂混合精料,配方为豆浆60%,膏粱粉30%,麸皮10%,加入少量氯化钠,碳酸钙,氟哌酸等。初期每日喂1次,喂量不要过大。30d时,每头日补精料100g左右,到离乳可增加到300~400g。青粗饲料可让仔鹿随母鹿自由采食。(2)离乳仔鹿(30~60d):常采用一次性断乳方法,既是并按性别,强弱分群,每群30头左右为宜。头几天应少给精料,多喂易消化的青绿多汁饲料,精料调制成浆状饲喂,日喂4~5次,以后逐渐过渡到成鹿的饲养管理。(3)育成鹿(60d到性成熟):饲料要精、粗。搭配合理,足量供给。管理上应按性别,强弱分群,防止早配临配。保持圈舍卫生,每日赶出运动2~3h。

  科学高效养殖,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一)坏死杆菌:1、病原:为坏死杆菌,常因创伤感染而发病,此病是鹿最易感染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公鹿发病多与母鹿。2、症状:病初蹄部肿胀,跛行,负重困难,病菌蔓延到组织深部可形成脓肿,溃疡,严重时蹄甲脱落,体温升高,消瘦,最后常因衰竭和败血症而死亡。3、防治:保持圈舍平整,可在鹿必经之路设脚浴槽,放入3%来苏儿或10%硫酸铜或3%高锰酸钾等溶液,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用3%克辽林,1%高锰酸钾,3%双氧水等清洗患部,再涂以抗生素或灌注10%碘酒,10%福尔马林等,最后用链霉素100万单位,0.25%奴夫卡因20ml封闭患肢。

  (二)巴氏杆菌病:1、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伤口感染发病,以炎症出血为特征,呈暴发或散发,炎热潮湿季节发病较多。2、症状:潜伏期1~5d,急性败血型,病鹿体温上升到41℃以上。呼吸困难,鼻干燥,耳下垂,反应迟钝。眼结膜充血,可视黏膜有出血点,食欲废绝,粪便先干后稀或带血,口鼻排出粘红色泡沫,1~3d死亡。3、防治:定期消毒,每年秋季可用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预防接种,每只鹿4~6ml,免疫期为半年,或注射猪抗出败血清50ml。成年鹿每次肌肉注射200万单位青霉素,每日两次,连用3~5d,磺胺类药和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三)大肠杆菌病:1、病原:为大肠杆菌,多发生于仔鹿和幼鹿,以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2、症状:患病仔鹿表现为白痢,体温上升到39℃~41.5℃,昏睡以后体温下降到37℃以下,因脱水而死亡。育成鹿常独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有时带血。3、防治:加强产房与圈舍消毒。治疗可用磺胺脒,庆大霉素,氯霉素,痢特灵,氟哌酸,乳酶生,胃蛋白酶,小苏打等。在治疗中应对症综合治疗,注意强心补液和抗菌消炎,防止酸中毒。

  (四)瘤胃积食:1、病因:仔鹿过多吃了乳汁,饲料。成鹿饥饿后暴食或吃干草后饮水不足,饲料突变等,都可诱发本病。2、症状:病初食欲不振,反刍减少或停止,粪干而少,时而做出排粪姿势,黏膜紫红,脉搏加快,触摸瘤胃有坚实感。3、防治:用硫酸钠100~150g,吐酒石1.5~2g溶于200~250ml水中,一次内服或用酒精20~50ml,食盐100g,鱼石脂5~10g,温水适量,一次内服。停料1~2d,可进行瘤胃按摸。

  (五)咬毛症:1、病因:主要由于缺乏营养所致,多发生在冬春两季。2、症状:病初表现异嗜,如舔墙,吃粪尿等。随着病情发展,个别鹿咬食其他鹿的被毛,并咬毛现象不断扩大蔓延。3、防治:饲料要多样化,注意补充无机盐,维生素等。可按每只鹿在饲料中日加食盐30g,骨粉或碳酸钙20g,氯化锰10mg,硫酸钾5mg,硫酸铁150mg,硫酸铜100mg,氯化铝30mg。4~6周为一个疗程,可受到良好效果。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