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养殖技术手册(火鸡的疾病防治)

 

  火鸡的常见病有蓝冠病、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出血性肠炎、鼻气管炎、沙门氏菌病、丹毒、支原体病、黑头病(盲肠肝炎)、球虫病、火鸡瘟、嗉囊下垂、心肌炎、腱炎等等。
  (一)支原体病 火鸡支原体病又被称为“1日龄型气囊炎”、“气囊炎缺陷症候群”或“火鸡症候群-65”。本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各种日龄火鸡均可发生的传染性疾病。既可经种蛋直接传播,也可通过异性交配、空气、人员、设备等一些直接和间接接触而水平传播。

  1.病原 火鸡支原体肉汤培养物经姬姆萨染色表现为球状体,可单在、成双或成小丛。不同株支原体抗原性稍有差异,其致病力也各不相同。

  2.症状 成年火鸡往往是带菌鸡群,感染而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其生长速度、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都比支原体阳性率较低或无支原体的火鸡群低。当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变劣以及有其他应激因素存在时,会出现生产性能的进一步下降和精神委顿、采食下降等一般症状。大多数疾病症状出现在6周龄以下的雏火鸡,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身体矮小,增重速度降低。出现气囊炎的一些症状。颈椎变形,歪脖。腿部出现症状,跗跖骨弯曲、扭转、变短,跗关节肿大。

  3.病变 支原体阳性率较高的火鸡群其所产种蛋多在孵化后期出现死亡,死胚及出壳火鸡胸气囊可见浑浊和纤维素性斑点。6周龄以下的发病雏火鸡胸、腹气囊均严重浑浊,有炎症表现,气囊壁增厚,并有黄色纤维样或干酪样物。成年鸡往往见不到干酪样病变。

  4.诊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确诊本病必须采气管、鼻窦或气囊的渗出液,鼻甲骨或肺的悬浮液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诊断是最简单、最常见的方法,用已知抗原与待检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根据凝集程度做出判断。

  5.防治 建立无支原体的种火鸡群是控制疾病的重要措施,各级种火鸡场都要杜绝引进带有有支原体的火鸡,在饲养过程中加强兽医防疫工作,定期对火鸡群进行监测,发现阳性立即淘汰处理。为了减少下一代火鸡支原体发生,也可将种蛋进行一些抗生素药液浸泡处理。火鸡支原体症的治疗可选用泰乐菌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林肯霉素、壮观霉素、金霉素及链霉素等。有条件时最好分离菌株通过药敏试验,选择使用效果最佳的药物。应当注意,使用任何药物,都不可能消除火鸡的带菌现象。

  (二)出血性肠炎 出血性肠炎是火鸡的常见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所有火鸡群在饲养过程中的一定阶段都要受到感染。主要发生在6—14周龄的火鸡,以7—9周龄最为常见,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迅速死亡,死亡率高,还可以引起免疫抑制。

  1.病原 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属于禽腺病毒Ⅱ群。该病毒无囊膜,呈20面体立体对称,内部核酸为DNA。其毒株有很多种,毒力各不相同,某种毒株导致死亡的能力也相对稳定,但各毒株的抗原性是一致的。

  2.症状 火鸡出血性肠炎常因病毒毒株的不同而在临床表现上有较大差别,死亡率也从1%—60%不等。一般毒力的毒株感染,可能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少数火鸡突然死亡,而大群火鸡基本无症状表现。中等毒力或强毒株感染,引起火鸡急性发病,出现血便。发病的雏火鸡往往在几小时内突然死亡或完全康复。肛门周围常附着黑红色到深褐色血液。在腹部稍用力挤压,可以从肛门挤出血液。

  3.病变 肠道广泛性出血和脾脏肿大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肠道扩张,肠壁中度充血,呈黑红色,肠道内充满红色到褐色血液。脾脏肿大,颜色发暗,质脆易碎,呈大理石状或斑驳样。也可看到内脏器官苍白,肺充血,肝脏肿大和各种组织的血斑。

  4.诊断 根据肠道和脾脏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要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血清学实验。病毒的分离鉴定,可用血性肠内容物,经口腔或泄殖腔接种易感小火鸡。还可用从马立克氏肿瘤培育出的B淋巴细胞分离和增殖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是采集脾脏和肠道样品。血清学诊断可通过琼脂凝胶沉淀实验检查火鸡血清中的抗体,也可以用阳性血清在脾脏提取液中检查抗原,通过ELISA检测病毒抗体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5.防治 火鸡肠炎病毒经粪便排出,粪便被吞食或通过垫料、饲料、饮水以及其他途径传染给另外的火鸡,造成本病的迅速蔓延和扩散。因此,加强兽医卫生防疫工作,做好隔离和消毒,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手段。已有一些国家对种火鸡群除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消毒外,采用组织培养苗或细胞培养苗免疫接种。对发病火鸡,可注射健康鸡群的阳性抗血清,每只火鸡0.5—1毫升。

  (三)冠状病毒性肠炎 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又称蓝冠病、传染性肠炎、泥淖热等。本病侵害各种日龄的火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1.病原 火鸡冠状病毒有囊膜,纤突呈日冕状。内部核酸为RNA。能在15日龄以上的火鸡胚和16日龄以上的鸡胚中培养。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抵抗力较弱。

  2.症状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大火鸡突然出现食欲降低,饮水减少,精神委顿,生产性能下降。雏火鸡不停地尖叫,声音虚弱无力,挤缩在一起,靠近热源。粪便较稀,呈泡沫状,淡绿色或淡褐色。发病率常达100%,死亡率5%—25%不定。

  3.病变 尸体极度消瘦,脱水。肠道病变比较明显,肠呈黄褐色,肠内充满气体和水分。肠黏膜可见小的出血性斑点。肝脏颜色变深。胰腺外观呈白垩样,并有许多白色病灶。脾脏较正常时小。

  4.诊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通过接种火鸡胚或1—4日龄雏火鸡,检查其感染性。采用免疫电镜,病毒中和实验,直接荧光抗体,ELISA等方法进行确诊。

  5.防治 火鸡冠状病毒抵抗力弱。因此,有效的卫生防疫措施便可杜绝该病的流行。在发病鸡群的饮水中加入百分之一的新霉素或链霉素对减轻症状有一定的效果。使用肠道抗体也可以控制继发性的细菌性肠炎。

  (四)鼻气管炎 火鸡鼻气管炎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呈不断流行和发展趋势。任何日龄的火鸡都可感染,该病以呼吸道症状、头部肿胀和种火鸡产蛋下降为特征。

  1.病原 火鸡鼻气管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肺病毒属,多呈椭圆形,也可见圆形或长丝状粒子。该病毒无血凝和神经氨酸酶特性。

  2.症状 成年种火鸡感染后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采食量的减少和产蛋量下降,而且蛋的质量下降。畸形蛋增多,蛋壳变薄、砂壳蛋增多,蛋壳颜色变白。雏火鸡发病经常出现鼻炎和气管炎的症状,咳嗽、湿啰音、气喘或张口呼吸,鼻窦肿胀,泡沫性的结膜炎或眼睑炎,颌下或头面部水肿,有的颈上部和肉髯出现水肿。并可见共济失调和角弓反张等现象。死亡率差异很大,从个别死亡到50%不等。

  3.病变 主要病变在呼吸道,气管内黏液增多,甚至有坏死组织在气管形成干酪样栓塞,引起肺水肿、肺充血和肺炎。鼻窦炎症也比较明显。也可见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卵黄性腹膜炎等病变。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实验手段进行。常用的方法有6—7日龄鸡胚卵黄囊接种,发病火鸡血清抗体检查等。

  5.防治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加强通风换气、温度调控、垫料管理以及卫生防疫等各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火鸡鼻气管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经济损失。在一些发达地区已开始使用活毒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在防止种火鸡发病和保护下一代雏火鸡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发病火鸡使用抗生素也可以起到减轻症状和控制继发感染的作用。

  (五)新城疫 新城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鸭和鹅外,大多数禽类都会受到感染而发生新城疫。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各种年龄的火鸡都会发病,引起的损失较大。

  1.病原 病原为新城疫病毒,属于一种副黏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依病毒毒力分为强毒型,中毒型,弱毒型三种。

  2.症状 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发病突然,病程较短,往往看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火鸡咳嗽,流黏液样鼻涕。呼吸困难,昏睡。翅膀下垂,转圈,神经紊乱,临时性体温下降。口腔内有暗灰色酸臭液体。

  亚急性型:病火鸡出现神经症状,腿、翅麻痹,死亡率较低。

  慢性型:往往表现为散发个别死亡。

  3.病变 病变部位主要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消化道可见出血、坏死等病变。鼻腔、喉头、气管都可见炎症表现。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分离病毒或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确诊。

  5.防治 采取综合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对杜绝该病的传播非常重要。用鸡新城疫Ⅱ、Ⅳ系疫苗免疫火鸡,可有效地预防火鸡新城疫的发生。有条件时应测定火鸡血清抗体水平情况,根据抗体高低确定免疫时机。无条件监测抗体时,可于雏火鸡7—10日龄第一次免疫,5周龄第二次免疫,9周龄第三次免疫,以后每3个月免疫1次。

  (六)自发性心肌炎 火鸡自发性心肌炎是火鸡生产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疾病之一。发病率2%—22%,主要引起雏火鸡死亡和体重下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缺氧以及其他一些疾病有关。

  1.症状 患病雏火鸡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仅表现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精神萎顿等一般性症状。

  2.病变 左右心室均明显扩张,心脏占据了胸腔的大部分,发生右心室衰竭时,出现肝脏病变和腹水。日龄较大的火鸡,左心室扩张,并有心内膜纤维蛋白化。肺脏一般淤血和水肿,肝脏稍肿,边缘变圆。

  3.诊断 根据心脏的特征性病变即可做出诊断。应注意与呋喃唑酮引起的心肌炎综合症进行区分。

  4.防治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