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犬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犬患本病外,多种食肉经济动物和观赏动物都可感染。其主要特点为双峰型发热、粘膜炎,也常发生卡他性肺炎、皮肤湿疹和神经症状。幼龄动物易感,具有较高的发病死亡率,素有“貂瘟”之称。
(病 原)犬温热病毒,属副粘症毒科,麻疹病毒属(又称麻疹犬温热群)。该病毒对低温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本病的毒存活于病兽的鼻液、唾液、眼分泌物、血液、脑脊髓液、脑、淋巴结、肝、脾、心包液和胸腹水、尿液中,并可检测到病毒。
本病毒没有型的差别。各种动物的犬温热病毒,均可相互感染。例如狗的犬温热可以引起貂、水貂、狐的犬温热;反之,这些动物的犬温热,也可传染给狗或他其它种易感动物。
(流行病学)犬温热的自然疫源是犬,自然条件下犬科动物(狗、狐、貉),鼬科动物(雪貂、水貂、白鼬、伶鼬、南美鼬鼠、黄鼬水獭、紫貂、艾鼬等),浣熊科中的常规熊、密熊、白鼻熊,猫科的孟加拉虎、大熊猫、小熊猫等都可感染。
我国发生犬温热病的水貂场,多数是由于病犬窜入场内而引起的,也有因垫草和工具被污染而传染。在我国沿海地区常因病黄鼬容入养貂场内而得本病,并通过接触和饲养工具传染。如:食盆、水槽的串换,配种期种貂的调换或公母貂频繁接触,防疫不当或不遵守兽医卫生规则等,都能使本病传播。
犬温热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的经过和轻重程度,取决于水貂的饲养管理水平和机体的抗病能力,病原体的毒力和数量及其防疫措施等。
本病一般发生于春天,非配种期病势进展的比较慢。因为此期动物都是成龄水貂,对此病有一定的抵抗力。进入配种期,由于种貂窜出窜入,人为地增加了传染的几率,致使病势抬头。公貂配种能力下降,母貂大批空怀、死胎。烂胎。断乳分窝以后,病势进入高潮,幼貂发病、死亡率高达50%-80%。
多数研究者证明,带毒病貂其带毒期不少于5-6个月。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7-14天。临床上根据病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顿挫型。
最急性型:常发生于病的初期或后期,突然发病,看不到前驱症状。病貂表现癫痫性发作,口咬笼网发出剌耳的“吱吱”叫声,抽搐,口吐白沫,反复发作几次而死。凡是神经症状的病貂,很少幸免,都以死亡而告终。
急性型:病初似感冒样,眼有泪,鼻流水,体温高达40℃-41℃,肛门粘膜或外生殖器发炎微肿。食欲减通或拒食,鼻镜干燥。随着病程的进展,眼部出现浆液性、粘液性乃至化脓性眼眵,附着在内眼角或整个眼裂周围,重者将眼睛糊死。鼻端也有少量上述分泌物涸着,口裂和鼻部上肤增厚,粘着糠麸或豆腐渣样的干燥物。病貂被毛蓬乱,无光泽,毛丛中有谷糠样的皮屑;颈部或股内侧腹股沟皮肤,有黄褐色分泌物的皮疹。病貂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腥臭味。消化紊乱,下痢。病初排出粘液性蛋清稀便,后期粪便呈黄褐色或煤焦油样。病貂不愿活动,嗜卧于小室箱内。病程平均3-10天或更多一点,多数转为死亡,很少幸免。
慢性型:一般病程为2-4周。病貂虽有急性经过的表现,但眼、耳、口、鼻、脚爪及颈部皮肤病变比较明显。病貂食欲减退,时好时坏,挑食,不活动,多卧于小室内。眼边干燥,似带眼镜圈样,或上下眼睑被眵粘着在一起,看不到眼球,时而睁开,时而又粘在一起,这样反复交替出现,有的病貂反复1-2次后死亡。有的患貂耳边皮肤干燥无毛,鼻镜和上下唇、口角边缘皮肤有干痂物。
病初爪趾间皮肤潮红,而后出现微小的湿疹,皮肤增厚肿胀,变硬,所以有“硬足掌症”之称。有的病貂肛门或外阴肿胀。
顿挫型(隐性型):即非典型。病貂仅有轻微一过性的反应,类似感冒,多看不到明显的异常表现,就耐过自愈,并获得较强的免疫力。
(诊 断)根据病史、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的犬温热症状,就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准确无误,必要时可做生物学试验,包涵体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治 疗)无特异性疗法,目前用一般的药物和抗生素对犬温热病无治疗作用。因此,惟一的办法是及时诊断隔离病貂,搞好病貂笼舍和用具的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固定食具,定期煮沸消毒,避免人为的传染。尽快进行全群犬温热疫苗强制接种。
为了防止继发性感染,应对症治疗。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控制由于细菌引起的并发症以延缓病程,促进痊愈。当发生浆液性和化脓性结膜炎和鼻炎时,可用青霉素溶液点眼和滴鼻。
(防治措施)因为犬温热病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预防,进行疫苗接种,做到防重于治。现在,国内外都应用弱毒犬温热疫苗。弱毒疫苗接种后很快见效,一般接种后7-15天产生抗体,30天后免疫达到90%-100%,免疫期半年以上。孕貂也可接种,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对已发病的水貂群不能100%的保护,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经强制接种的轻症病貂也有治愈的。
发病的饲养场(点)应采取最快的速度,进行犬温热疫苗强制接种,不能观望等待,以争取未感染的水貂尽快产生抗体,免受本病的侵染,使本病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