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魏氏梭菌病和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饲养的30只麋鹿,先后有3只青年麋鹿突然发病死亡,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败血症、腹泻而衰竭死亡,病程短,病死率高。

1 临床症状

  3只麋鹿均突然发病,精神不振,腹痛,呼吸困难,全身肌肉震颤,口吐白沫,流涎,随后倒地,四肢划动,抽搐死亡。死亡后腹部迅速胀大,口腔流出带红色泡沫状水样物。� 

2 病理剖检

  剖检3只麋鹿的症状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可视黏膜出血,皮下组织浆液浸润。心外膜有无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脾脏稍肿,边缘钝圆,脾髓暗红色,稍软化。肝肿大,有出血斑。肺有暗红色硬块,可沉于水中,其余部分水肿充血。胃黏膜脱落,肠道大面积出血,特别是空肠段最明显,从外表看呈红褐色,切开后,可见肠内有大量红棕色黏稠液体,肠黏膜脱落,呈弥漫性出血。胃肠道淋巴结出血水肿。� 

3 病原分离与鉴定�

3.1 涂片镜检  肠内容物、肝、脾涂片,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镜检

可见到大量两端钝圆粗大革兰氏阳性菌,有荚膜,多数成双排列。同时检查到革

兰氏阴性的球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着色。�

3.2 培养特性  将心、肝、牌等病料接种于肝片肉汤培养基做厌氧培养,18 h观

察,培养物变混浊,并有大量气泡产生,24 h后出现白色絮状沉淀,上部液体透明,肝片呈红色。将上述培养物接种于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置37℃厌氧培养24 h后观察到灰白色、半透明、外观似“勋章”、边缘不整齐的大菌落。�将心、肝、脾等病料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中37℃做需氧培养,24 h后肉汤轻度浑浊,组织块变红,试管底部有絮状沉淀物。即将上述培养物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划线培养24 h后见到灰白色、不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露滴样小菌落,不溶血。�

3�3 动物实验  将上述厌氧和需氧肉汤培养物分别给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 ml,24 h内死亡。用小鼠的肝脏做触片,接种厌氧培养物的肝触片可检查到革

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在或成排排列,有荚膜;接种需氧培养物的肝触片可以检查到革兰氏阴性短小球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着色。�

3.4 生化实验  将上述需氧和厌氧分离物分别接种于各种生化培养基上37℃培

养24~48 h后观察,厌氧菌能还原硝酸盐,产生硫化氢,可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果糖,并产酸产气,不分解甘露醇。需氧菌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产生硫化氢,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和麦芽糖。

4  防治�

4.1 紧急接种  用分离出来的魏氏梭菌和巴氏杆菌制成“魏�巴”二联苗,对群

鹿进行紧急接种,预防注射后未出现其他麋鹿发病,起到较好的免疫效果。�

4.2 药物治疗  对分离的病原菌作药敏实验,其对强力霉素、四环素和阿米卡星

等高度敏感,其抑菌圈可达26 mm以上。对有临床症状的麋鹿建议用上述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4.3 平时防制措施 鹿群每年在春秋各免疫一次“魏�巴”二联苗,注意搞好栏舍和周围卫生,并用消毒剂经常消毒。另外,尽量避免一些应激(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营养不良、饲料突变、长途运输等)因素使其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