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出血性肠炎和球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1 发病情况
我市某规模鹿场共饲养26只梅花鹿,其中14只仔鹿。2003年3月上旬,鹿群突然发病,且发病的全部是仔鹿。第1天有3只仔鹿发病,第2天有7只发病,第3天有4只发病并死亡1只。畜主曾在第2天给发病的仔鹿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进行肌肉注射,均无明显效果,于第4天到我兽医院门诊诊治。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消瘦,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渴欲增加;反刍停止、呆立,有的卧地;腹痛、腹泻,开始排稀软至水样粪便,粪便恶臭,水样含气泡、带黏液和血液,粪便内混有大量白色的肠黏膜。后期食欲废绝,排血便,粪便带血呈黑色;腰背拱起,里急后重,腹痛蜷缩;离群呆立,鼻镜干燥,呼吸加快,角弓反张。个别病鹿体温升高至41℃左右,呼吸急促而困难,口流白沫或血水,头向后仰。有一只仔鹿最后衰竭而死,临死前磨牙、呻吟、抽搐。
3 病理变化
尸僵良好。前胃积食、膨胀,大网膜广泛出血,真胃黏膜有陈旧性出血斑,肠系膜水肿,肠内容物呈小豆粥样,显暗红色;肠黏膜有散在出血点;直肠内容物呈褐色,恶臭,有纤维性薄膜和黏膜碎片。腹腔积液增多,呈橘红色,并有恶臭味。全身淋巴结均肿大,尤以肠系膜淋巴结为甚,外观黑紫色,切面多汁;肝肿大、质脆,表面有点状出血;心包液增多,心冠脂肪和心外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肺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肾脏有针头大出血点;皮下组织出血,有胶冻样水肿;肛门周围被稀血便污染。�
4 实验室诊断�
4.1 球虫检查 取一片洁净的载玻片,在玻片中央滴加1~2滴50%甘油生理盐水,然后采集病鹿的新鲜粪便与甘油生理盐水混匀,涂布均匀,做成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椭圆形淡黄色卵囊,卵囊中间结构均匀,周围是透明区。刮取剖检病鹿病变肠黏膜,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裂殖体或香蕉形的裂殖子。
4.2 细菌检查
(1)取病死鹿的肺、肝、脾分别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37℃厌氧和有氧培养24h,均生长出透明、浅灰色、光滑的菌落,周围未见溶血环。挑取上述疑似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 h,生长出红色菌落;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24h,生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再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无荚膜的杆菌。
(2)上述分离菌株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少量产酸、产气少。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3)无菌吸取第4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适量,用生理盐水1∶1稀释均匀后,加入灭菌离心管中,经3 000 r/min离心,吸取上清液,给5组(每组4只)小鼠(体重13~15g)腹腔注射,分别为0.5ml、0.4ml、0.3ml、0.2ml、0.1ml。空白对照组4只小鼠,每只注射生理盐水0.5 ml,结果:24 h后观察,除空白对照组4只小鼠无异常外,其他各组全部死亡。
(4)挑取生长典型的菌落均匀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用多种抗菌药纸片做抑菌试验,结果该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磺胺脒、磺胺嘧啶高敏。
5 防治
(1)病鹿肌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 每千克体重0.2 ml, 每天2次, 并口服大黄苏打散20~30g,磺胺脒8~10g; 发病严重的仔鹿采用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进行补液, 同时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100 ml。
(2)病鹿内服磺胺二甲嘧啶,仔鹿每天每千克体重100mg,连用2天,也可配合使用酞酰磺胺噻唑,或氨丙啉内服,每天每千克体重25mg, 连用5天。全群用三字球虫粉拌料投服,3~4天为1个疗程;也可采用氯苯胍10mg/kg拌入饲料连喂3天,后可采用氨丙啉500 mg/kg拌入饲料连喂3天,以防止球虫产生耐药性,提高用药效果。
(3)饲喂优质草料,补充适量的矿物质, 饲料内加0.05%氟哌酸原粉,并增加多种维生素,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制措施, 除1只症状较重的鹿死亡外,其他鹿全部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