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产气荚膜梭菌性肠炎的诊治

   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养殖场饲养的天山马鹿,突然发病,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至41℃,便血,血尿,1周内死亡6只。通过更换饲料,环境消毒,注射抗生素及胃肠机能调整治疗,使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报道如下。�

 

1  流行情况

 

2003年3月中、下旬,该鹿场饲养的120余头天山马鹿,有几头公鹿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卧地不起。3月12日至22日,气候骤变,寒流侵袭,圈舍阴冷潮湿,加之饲养管理不良,缺乏蛋白质饲料,发病鹿头数增加到18头,起初病鹿开始拉稀,精神委靡,严重的病例从肛门喷射出血样稀粪,发病率达到15%,死亡率为4%。�

 

2  临床症状

 

发病鹿体温升高至40℃以上,食欲明显减退,呆立不安,拉水样的稀粪,呼吸困难。症状较重病例,食欲废绝,拉黏液性血样稀粪,血尿,脱水。由于严重脱水,病鹿眼眶下陷,腹紧缩,结膜苍白。最后倒地,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抽搐、四肢作划浆运动、脖颈歪斜等,四肢末梢温度下降,2~3 h后死亡。症状较轻的病鹿经护理和治疗后,10天左右康复。

 

3  剖检变化

 

剖检死鹿4头,主要眼观变化为真胃黏膜出血,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黏膜脱落。整个肠黏膜出血,肠壁变薄,回肠段有部分坏死,肠道内充满大量酸臭气体。肠系膜出血,淋巴结肿胀。心包膜下有出血,肝脏肿大、质脆。肾肿大、质软如泥。脾脏轻度肿大。�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原分离和培养特性

 

 无菌采集病死鹿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病料,划线接种于厌氧培养基、鲜血营养琼脂平板和S.S.平板,37℃培养24 h观察结果。在鲜血琼脂上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形成圆形、表面光滑隆起、边缘整齐、浅灰色菌落,周围呈β溶血环。在厌氧肉肝汤中扩菌培养,结果分离到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有荚膜,有芽孢,在肾脏样品中分离到双球菌样,短小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接种于厌氧肉肝汤培养基培养。37℃培养,24 h观察结果,呈圆形、球状凸起、半透明,表面光滑。菌落周围呈β溶血环。�

 

4.2  直接涂片镜检  在肝、脾、肾和肠涂片上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荚膜,放置数小时后可观察到芽孢。

4.3  毒素检查及中和试验  取病鹿肠内容物加1 倍生理盐水稀释,经离心4 000 r/min,取上清液,滤过除菌分成两份,一份加热(100℃ 15 min),一份不加热,注射小鼠尾静脉(0.2ml),1天后不加热组小鼠死亡,证明有毒素存在。另将滤液分成5份分别加入A、B、C、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及生理盐水(对照),混合均匀后,在37℃下作用40 min,然后各静脉注射4只小鼠,观察12 h,记录实验结果。根据死亡及存活的情况,判定为A型魏氏梭菌。

4.4  动物回归实验  将分离到的菌株取其厌氧培养液体0.5 ml肌肉注射豚鼠5只38 h内全部死亡。对照组豚鼠2只,每只注射0.5 ml生理盐水,于24 h、48 h、72 h观察结果,对照组豚鼠健康存活。对死亡的豚鼠进行剖检,注射部位有大量带血气泡样的水肿液,取其肝、脾做涂片,革兰氏染色观察呈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荚膜,形态与注射的菌株相同。�

 

4.5 生化试验  取分离到的菌作为Ⅰ号菌与Ⅱ号菌作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生化实验结果(略)

 

根据结果显示,可确定Ⅰ号菌为产气荚膜梭菌。Ⅱ号菌为肾型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又称魏氏梭菌,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和人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之一。该菌分为A、B、C、D和E等5型,其致病因子是菌体产生的毒素。其中α和β毒素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一种坏死性和致死性毒素。�

 

4.6  药敏试验  两株菌均对菌必治、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痢特灵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硝唑和氟哌酸等抗生素低度敏感。

5  防制

 

(1)病鹿和假定健康鹿隔离饲养,更换饲料,添加青嫩多汁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对病死鹿焚烧、深埋。

 

(2)圈舍及污染场地进行彻底清扫,用20%漂白粉进行消毒,然后用5%烧碱液彻底消毒。提高圈舍内温度,保持良好通风。

 

(3)病鹿静脉滴注菌必治,肌肉注射诺氟沙星,并大量输液以调节体液平衡。对未发病的鹿,立即更换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诺氟沙星、痢特灵粉剂,预防病情发展。同时,对鹿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羊三联疫苗”。经过上述处理,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未出现新病例。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