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寄生虫病


猫绦虫病

  猫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猫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体

  ① 巨颈带绦虫,体长15--16厘米,宽0.5--0.6厘米。

  ② 豆状带绦虫,体长60--100厘米,宽0.5厘米。

  ③ 裂头绦虫,体长10加厘米,宽2厘米。

  ④ 多泡棘球绦虫,体长0.12--0.27厘米,只有2--4个节片。

  ⑤ 中殖孔绦虫,体长10厘米,宽0.2--0.5厘米。

  ⑥ 犬复孔绦虫,体长15--70厘米,宽0.3厘米。

  形态及生活史: 大多数绦虫均为长扁带状,短的虫体长仅有2-4个节片,长的可达数米,虫体分头节、颈节和体节,体节的数目不等。所有绦虫均为雌雄同体。绦虫的种类很多,各类绦虫的生活史也不同。

  下面将只需一个中间宿主的绦虫的生活史介绍一下。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六钩蚴,六钩蚴被中间宿主如跳蚤、鼠类及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囊尾蚴。当终末宿主猫吃了中间宿主后,经几周后在小肠中发育成成虫。

  第二类需两个中间宿主的生活史,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被第一中间宿主如螨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囊尾蚴,当第二中间宿主啮齿动物、禽类、爬虫类或两栖类动物吞食第一中间宿主后,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裂头蚴,当终末宿主猫吃了第二中间宿主后。裂头蚴在猫的小肠内发育成为成虫。

  症状及致病作用: 当猫体内有绦虫寄生时,绦虫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吸附在小肠惑膜上,造成戳膜损伤,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重者造成肠黏膜出血引起出血性肠炎症状。虫体刺激肠道,使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粪便稀软。虫体在肠道中不断吸取掠夺营养,使机体造成营养缺乏,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异嗜、被毛粗乱无光泽。另外虫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分泌毒素,可引起机体中毒,出现神经症状。虫体很长,在肠腔内可集成团状,造成寄生虫阻塞,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及全身症状。

  诊断:患有绦虫病的猫,临床上大多都可以在肛门周围看到白色能收缩的节片,虫体干死后粘在肛门周围似芝麻粒状。可以判定是绦虫病。另外在粪便中可以见到绦虫节片。实验室诊断,用漂浮法镜检可以见到绦虫虫卵。

  治疗

  ① 首选药砒喹酮,经过临床治疗情况看,有效率100%。0.05克/千克体重,首次服完后,隔5-7日再服一次。

  ② 丙硫苯咪唑,5--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③ 灭绦灵,100--1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预防

  ① 灭鼠灭蚤,不要喂给生鱼、生虾、生肉。

  ② 定期驱虫,一年1-2次,小猫3个月一次,6-7个月第二次,以后每年春季一次。 

  肝吸虫病

  猫的肝吸虫病主要有华枝睾吸虫和后睾吸虫。此吸虫寄生于猫的胆管内,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胆管炎、胆囊炎及全身黄疽为特征。

  病原: 华枝睾吸虫,虫体扁平、柔软、半透明,呈葵花籽状,前端狭小,后端钝圆,一个咽呈球形,有两个吸盘,口吸盘大于腹吸盘。虫体长1-2厘米,宽0.2-0.5厘米,两条盲肠很长可达虫体末端,两个睾丸呈树枝状,在虫体后端呈前后排列。卵巢呈分叶状于阜丸前部,阜九和卵巢之间有一个大的受精囊,卵黄腺位于虫体两侧,生殖孔位于腹吸盘前缘。虫卵黄褐色,卵壳厚,大小约29微米×17微米,形似灯泡,内含毛蚴。后睾吸虫,虫体长0.7-1.2厘米,宽0.2-0.3厘米,新鲜虫体呈淡红色,体表光滑,食道短,两侧盲肠达虫体后部,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径,睾丸呈裂状分叶,排泄囊从睾丸中间通过。卵巢小,位于虫体的后l/3处,卵黄腺于两侧。虫卵大小26微米×11微米,有卵盖,排出的卵内含有毛蚴。虫体形状似华枝睾吸虫。

  生活史: 两种吸虫的生活史大致相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或被雨水冲人到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毛蚴在淡水螺的消化道中孵化,然后进人螺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脱离螺体后落人水中,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吞食,然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的肌肉、鱼鳃和鳞片中,发育为囊蚴。当猫食人第二中间宿主时,囊蚴在猫的十二指肠中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进入胆管,也可经血液到达胆管,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虫体阻塞胆管,刺激胆管及胆囊形成全身性黄疽及胆管炎和胆囊炎。

  致病作用及症状: 虫体寄生于胆管及胆囊中,机械性的刺激胆囊及胆管黏膜,引起胆管壁变厚、发炎,影响胆汁排泄,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上出现呕吐、腹泄。大量虫体寄生时,可使胆管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在体内集聚形成全身性黄疽,先以可视黏膜出现,如眼结膜、口腔教膜,几天后可见全身皮肤变黄。由于虫体寄生时间较长,长期刺激肝脏胆管,可使肝细胞变性、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腹外触诊时可以感觉到质地较硬增大的肝脏。 据临床死亡剖检的病例可见,肝脏可达正常肝脏的2-3倍,且表面凸凹不平,质地坚硬。临床上还可见到精神沉部,病初食欲逐渐减少到不食,继之呕吐、腹泻、脱水,可视黏膜及皮肤发黄,尿液呈桔黄色。

  诊断:该病不难诊断,黄疽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尿液桔黄色。结合问诊,该病都有吃过生淡水鱼的病史,吃过生淡水鱼后7-25天出现黄疽症状可确诊。

  治疗

  ① 首选药吡喹酮,0.05克/千克体重,首次口服后隔5-7日再服第二次。

  ② 丙硫苯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1次/日,连服2-3日。

  ③ 全身性疗法:消炎、补充能量、补液。庆大霉素l万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三磷酸腺苷(ATP)10毫克、辅酶A50单位、5%葡萄糖30-5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有呕吐的猫可应用止吐药、胃复安1.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预防: 禁止猫食用末煮熟的鱼类、虾,早发现早治疗。

  蛔虫病

  蛔虫病主要是幼年猫的一种寄生虫病,流行及分布广泛。临床上主要以营养不良、消瘦、消化功能障碍及贫血为特征。

  病原: 猫弓首蛔虫属无饰科弓首届。猫弓首蛔虫寄生在猫的小肠内,成虫虫体浅黄色,头端有三片唇,缺口腔,食道简单,食道与肠管相连处有一个小胃。颈冀膜短而宽,近头端颈翼膜变窄。虫体前端如箭头状。雄虫长30-60毫米,交合刺两根,等长,长约1.63一2.08毫米。雌虫长40-100毫米,尾端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半部。虫卵大小为历65微米×70微米,呈球形,卵壳厚,表面麻点状。

  生活史: 猫弓首蛔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条件下约10-15天发育成感染性虫卵。猫吃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钻人肠壁,经淋巴系统到肠系膜淋巴后,再经血液到达肝脏,并随血液到达肺脏,5天后肺中幼虫达到高蜂,幼虫随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到达咽喉部,经咽头被咽入食道到胃,再进入小肠中进一步发育成为成虫。若感染性虫卵被传递宿主如蚯蚓、蟑螂、鸟类、啮齿动物吞食,幼虫在传递宿主体内各组织中,形成包囊,存活下来,但不发育,当猫吃了这些传递宿主后就被感染,幼虫在胃壁蜕化为第三期幼虫。在胃壁停留6天后回到胃中,13天后蜕化为第四期幼虫,然后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

  症状及致病作用: 蛔虫在体内寄生过程中主要是夺取动物体内营养,给机体造成机械性刺激。虫体在小肠内可以引起卡他性肠炎,使肠黏膜损伤出血。当大量蛔虫寄生时,可使肠管造成蛔虫性阻塞、肠套迭、肠穿孔及肠坏死。当虫体逆行至胃、胆管、胰管中,可引起猫的呕吐、胆囊炎、出现黄疽症状和胰腺炎。幼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特别是在肺中,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症状。虫体在肠道中寄生,可掠夺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使机体造成营养不良、消瘦、贫血。

  蛔虫病的主要症状有:胃肠功能紊乱,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营养不良,机体逐渐消瘦,呕吐、腹泻,有时呕吐物和粪便中可见有蛔虫体。造成蛔虫性阻塞、肠套迭或肠扭转时可出现频繁呕吐、腹痛、脱水、排粪停止。手触诊腹部时,可感到腹腔内有硬块及肠壁由粗变细。造成肺炎时,可见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罗音,有的猫还可出现神经症状。

  诊断

  ① 粪便和呕吐物中可直接见到虫体。

  ② 消化功能紊乱、消瘦、营养不良、发育停滞、贫血。

  ③ 实验室诊断:取粪便,用漂浮法。镜检可发现有蛔虫卵。

  治疗

  ① 左旋咪唑10毫克仟克体重,1次/日,连服3日。

  ② 哌啶(驱蛔灵),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③ 噻吩嘧啶(抗虫灵),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④ 丙硫苯咪唑,5-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或隔日再服一次。

  蚤病

  蚤是细小、无翅、两侧扁平的吸血性体外寄生虫。蚤以血液为食,在吸血时可引起猫过敏及强烈的剧痒和不安。

  病原: 最常见的蚤是猫疥首蚤。

  形态及生活史: 猫疥首蚤两性之间大小变化很大,雌蚤体形较大在2.5毫米以上,雄蚤一般都不超过l毫米,颜色为深褐色。成蚤在猫的被毛上产卵,卵从被毛上脱落到地上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7-14天),然后再经三次蜕皮后变成蛹,在适宜的条件下5天以后成虫从茧内逸出,在地面及地缝中隐存,当宿主经过时,寄生于宿主身上。蚤体表面有较厚的角质外皮、刺吸式口器,头小与胸紧密相连,触角短而粗、分三节。胸部小,有能活动的三个胸节,有三对大而粗的足。蚤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活动性极强,是猫绦虫的中间宿主,可以引起猫绦虫病及其他疾病。

  症状: 蚤在宿主身上叮咬皮肤,吸血分泌唾液刺激宿主,引起过敏性强烈搔痒及不安,猫经常啃咬搔抓,可见皮肤上有点状红斑或慢性皮炎。大量寄生时,可见宿主贫血,消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