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投资决策实证研究

    第一章 绪言

    猪场的投资方案很多,如新建一个猪场、改建一个猪场、增加某些设备、使用某些疫苗、猪因疾病多,用药多,是全部清群还是部分清群减少疾病等等,这些都需要投资。如何决策投资方案,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养猪企业除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外,必须按财务规定,进行投资分折。投资分折的内容很多,通过对规模猪场现状、特点、融资方式、投资特点和猪场常用的投资方式进行讨论。

    第一节 规模猪场的现状

    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西方国家的畜牧业生产正在进入工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即食物生产体系中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生产环节正很快地成为工业化食物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我不是说猪场也要“集团化”,由大集团来管理猪场。但是我的确想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禽、猪牛肉的生产是这样的,谷物及粮食类的生产也是如此。

    养猪场规模变大、数目减少的趋势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养猪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场革命不仅促使猪场越来越大,还促使养猪者朝着食品加工、销售等更紧密的营销体方向发展,如基地合同生产、纵向联合等等,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这个行业开展业务的方式。养猪业朝着更为工业化、规模化的转变,在三个方面产生影响:首先新兴的规模化养猪业注重增值产品,以供应专门的市场,生产初级食品来满足食品加工商和客户的苛刻的要求。其次,更为规模化养猪业必将加速猪场向更大规模,更少数目的趋势转变。更大型的猪场最可能通过自养-屠宰--食品加工-零售环节获利。相反,小一些的猪场则因其一般化的生产而面临市场萎缩。第三,规模化养猪业的一个主要好处是,猪场与加工企业更为紧密的营销协议分散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的风险

    二、中国规模化养猪业的现状

    中国的规模化养猪业是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国有为主,私营的规模化猪场不多。9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效益很好,只要投资,基本上是有收益的。90年代中后期,国家产业政策的改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把养猪企业推向市场,效益逐年下降,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一些经营不好、工艺差或投资不合理等“首长工程”、“拍脑袋工程”纷纷停业、出售、转租他人,那种“有条件上、无条件也上”,“先上车、后补票”的养猪企业大多是开工之日就是关门之时。广西梧州某粮食企业投资的1000头母猪规模的猪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猪场把钱投向了形象工程,如大门口占固定投资6.7%、围墙占7%,其它附属设施占16%,养猪场投入不足,猪场设施简陋,总投资额1200万元的猪场艰难经营一年就结束了。因此,养猪企业要关注投资决策问题。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养猪企业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但是,也有些企业走到破产边缘,关键是投资、管理和技术。国内没有专门论述规模养猪企业投资决策方面的文章,本文就是针对这方面,以实例的形式,专门论述猪场常用的投资决策,包括新建猪场的决策方法、部分预算决策部分投资和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决策的方法。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投资决策关系到猪场的存亡,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旧猪场通过适当改造、评估添加的施备、使投资更加合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三年后农副产品全面开放,对养猪行业冲击很大,通过部分预算、净现值法和股东回服率的办法,决策猪场的投资,提高资产回报率、降低成本。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范围和结构安排

    以广西的规模猪场为案例,对猪场的改造、改建、新建或设备投资等进行剖析,探讨猪场的投资决策。结构分四个方面:第一,规模猪场的现状;第二,部分预算在决策投资的应用;第三,股东权益与资产回报率辅助决策;第四,用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

    第三章 股东权益与资产回报率辅助决策

    规模猪场一般不大,根据股东权益与资产回报率辅助决策,也是猪场常用的投资决策手法之一。但是,必需做到:

    第一:了解你自己的系统

    对于你业务的任何知识性的评估的第一步是了解你自己的体系。你正精确计量你的生产吗?每个生产阶段的猪都精确计数吗?所有的买卖活动都有记录并及时通过猪场的记录系统吗?物品存货清单上的计数与电脑上发生的数目一致吗?有多少“校正”和“未记录死亡数”,是月末数与记录一致的?在未作任何判断或比较之前,你自己的系统必须尽可能地正确。 如今,期望有一套精确的生产和财务记录,以便作出与猪场业务有关的合理决策。生产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用这些从记录维护系统获得的数据来作出良好的决策。

    第二:理解你的记录系统

    在分析生产效率之前,生产者必须理解他们的记录维护系统。很多生产者使用财务记录去管理他们的收入问题,这就好比买一辆跑车但从未超出一档行使。生产和财务记录或许是生产者所有可利用资产中最未充分使用的。

    有很多生产记录维护系统帮助生产者维护精确的存货清单和编辑历史数据。更有用的系统也是导向性诊断。记录维护系统中应该使用一般被业内接受的术语和标准。

    第三:精确的财务记录不再是可选项目

    考虑到一些一般性领域,应该被那些想有效利用记录改进其运作的所有生产者理解。首先很简单就是会计系统的使用。自然增长额对于真实理解存货清单、资产或存货管理 、费用管理、债务管理和利润管理。没有自然增长额的计算,那么有意义的分析是不可能的。

    自然增长财务报表,包括精确的生产记录,所有记录都用一种标准格式,这些都是建立你对自己系统理解的资源,随时对其进行分析并提供控制办法以达到你的目标。

    对照猪场的一般问题,尽管将一个猪场的生产效率和财务性能与其它猪场相比是有用的,但可能不可靠。在比较不同猪场的生产和财务效率以及产量的度量时通常所犯错误是:

    受有关多种生产指标极端值的报告影响,包括饲料转化效率、建筑成本、猪数/母猪/年、以及生产成本、可接受的市场价格等。如果这些值听起来太好以至觉得不真实,那或许就是不真实的。这些报告多数是为新的系统而作,正享受系统的“蜜月”期,并不代表可以长期获得的水平。

    * 所比较的生产系统的成绩大相径庭,以至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 用不同的或计算方法不同的记录维护系统比较企业的生产成绩。

    * 以传闻或影响行业的最新“热点”问题作出重要决定。

    记录维护软件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生产者经常要创建自己的电子表格模板。软件程序可能较少注重单个生产者的个人爱好,也就不能解决某个咨询者或软件使用者认为是重要的问题。通常这些自编程序只报告历史数据,而不针对眼前问题提供对话或疑难解答的帮助。这些程序经常限制生产者理解他们的系统的能力。改用标准化的记录维护系统将提高进行有意义的生产和财务分析的能力。

    为避免无效比较,你必须先理解所使用的记录维护系统,如记录数据的时间,从事情发生到数据进入记录程序这段滞后时间,数据的完整水平以及随后的过程,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一、获得和维护竞争性地位

    为了取得并保持一个竞争性地位,生产者必须执行一个可持续的实用的改进方案。一种方法是确定本企业的最佳实施方案。一旦这些方案确定,某个评估程序就开始确定。假如在你自己的企业采用这些方案是否能提高效益,如果效益增加有望,那么执行计划,寻找资金,效益改变,这个过程会周而复始。生产者想在21世纪有利可图,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增长战略和再投资的必要性。

    不应该仅限于在养猪业进行比较。聪明的生产者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应用于其它农业和非农业领域创新思想和行为。'outside the box'的思想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将额外创造价值,而不是简单地降低成本。开始去了解广大市场上你的产品的终端消费者的感受和喜好,是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此时资本投资由行销决策来确定。没有人会采取一种大规模、低成本的方式去生产在国内和全球市场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

    在领先的制造业领域,已很好地确立了顾客的关注、质量控制、效率和最低成本生产等问题的地位。生产领导者研究研究一下有关的过程和有关主要公司领导人有助于产生创新或变革的新思想。生产者可以发展自己的经过不同训练的顾问“专家小组”,这样有助于了解他们本行业、其他行业以及他们需要去规范的东西。

    二、财务效率<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