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工作对于纯繁场而言尤为重要。一个品种如果不对其实施育种措施,它的优良基因很可能丢失,生产性能发生退化,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回顾中国的育种工作,只是停留在理论及种猪性能测定方面,在育种工作的整体计划措施方面做的不够,由于对育种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及种猪市场需求偏差(
育种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1、核心群的组建和更替;2、种猪的性能测定和记录;3、后备猪的选留和补充;4、选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5、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6、基础猪的淘汰和补充计划制定等。
一、 核心群的组建和更替
在基础群中目标性状估计育种值优于基础群平均值的优秀个体组成的小群体称为核心群。对于母系猪主要表现在高产(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对于父系猪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背膘厚度,因不同品系其主次不同。
对于母系猪如:大白、长白,主要考虑总产仔数EBV和
对于父系猪如:皮特兰、杜洛克,主要考虑
核心群母猪数量
以基础群母猪数量的20%~25%即可。
每批母猪断奶后都需要对每个品系基础群猪评估一次,使用BLUP方法估计繁殖指数(包括总产仔数、校正21日龄窝重、断奶到再配种间隔),结合现场猪的情况确定核心群个体(有些原核心群猪性能优秀会继续留在核心群、有些原核心群的猪由于性能或其他原因会离开核心群转到生产群或被淘汰、还有一些原生产群的个体在这次评估中成绩突出会进入核心群),因此核心群猪的组成是动态的、可变的。
二、 种猪的性能测定和记录
进行纯繁的猪场必须进行种猪性能测定工作。测定的数量越多,后备猪选择的强度会更大,遗传进展更快,同时数据越丰富,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越高。
遗传进展=
不同留种比例的选择强度
留种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