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精明的猪场经理会利用免疫来保护猪群免受可能接触到的许多疾病的侵扰,这种接触能来自猪场内部的疾病,也可能是通过引种、工人、
饲料、甚至是风带进猪场的外源性的疾病。猪场经理通过定时接种疫苗、有计划地主动攻毒和精确的猪生产流程管理,将保护性免疫作为有利于保持猪群健康和快速生长的管理工具。免疫可以是先天性的,即猪正常的机体防御系统能抵抗某些影响其他动物的疾病。免疫也可以是后天性的,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获得。主动免疫是动物受到抗原例如细菌或病毒的刺激获得的。动物对抗原刺激作出反应,产生能中和致病微生物的抗体。这些保护性抗体存在于血液、分泌物和乳汁中。抗体在初乳中浓度特别高。被动免疫是乳猪生后最初24小时通过吸吮初乳获得的。这些抗体是其母亲产生并通过富含抗体的初乳传递给
仔猪的。仔猪出生后最初24小时内这些母源性抗体可以通过肠壁直接被吸收。24小时后仔猪血液中母源性被动抗体达到最高浓度,此后母源抗体水平立即开始下降,三周以后母源性抗体可能已降至能抵抗许多疾病的必需水平以下。被动免疫也可以通过注射抗血清获得。抗血清是从主动免疫猪收集获得的。可以通过注射抗血清或一日龄内口服来获得被动免疫力。被动免疫只有短期(几天或几周)的保护力,而主动免疫保护力长得多。某些情况下是终身的。战略性地有计划攻毒或合理地使用疫苗能够增强所需的主动免疫力。例如给配种前的年青后备
母猪接触细小病毒,使后备母堵感染该病毒以产生终身性免疫力,而对其无任何危害。另一种办法是给配种前后备母猪注射细小病毒灭舌苗,但这种疫苗不能产生终身免疫力,每次配种前都必需注射疫苗,除非它们接触了活的野毒。疫苗接种并不等于免疫。接种仅仅是注射疫苗,只有猪对接种的疫苗产生足够的抗体才有免疫力,疫苗接种后并非100%的猪产生免疫力,因为有许多因素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力。母源性抗体可能干扰疫苗接种效果,动物个体对疫苗接种的反应也有个体差异。利用免疫的健康管理程序隔离早期断奶、药物早期断奶、年龄隔离断奶和/或多点式生产方式都是为了控制和消灭特定的猪病而设计的生产管理技术,以实现猪的最佳生物学性能和经济性能。这些管理技术是有价值的工具,很快被
养猪业广泛采用。该程序发挥了高峰母源抗体保护仔猪的最大作用,这些仔猪在被动的母源抗体衰减到失去保护力前被隔离开来。早期断奶和年龄隔离饲养的发展早期断奶程序是随英国剑桥大学汤姆·亚力山大博士建立的药物早期断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药物早期断奶的目的与隔离早期断奶一样,都是为了消灭猪场的特定疾病,这些方法没有猪群清场和剖腹产猪群重组程序花费大。药物早期断奶原先的做法是将怀孕晚期处于最佳免疫状态的经产母猪移出猪群,送到隔离的产仔房中,投给药物。小猪在5日龄断奶,转移到隔离猪场,针对特定病原,大量投给药物。主攻的病原体是引起肺炎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或多杀性巴氏杆菌、猪痢疾密螺旋体和伪狂犬病病毒。药物早期断奶程序已被证明是成功扑灭上述疾病感染猪场的一项管理计划。最近,药物早期断奶程序已被改进,母猪不必从原猪群移出,小猪断奶日龄延长,一般在10~21天。改进的早期断奶技术的基本前提是母猪产生很高的初乳抗体,能保护仔猪抵抗猪群中的疾病。母猪产前接种疫苗能提高初乳抗体水平。此外,仔猪断奶前,不要接触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并给仔猪使用大量抗菌药物,以预防或消灭逃脱抗体杀灭作用的其他病原菌。有效的改进的药物早期断奶程序可以清除的疾病和病原有: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猪痢疾、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细小病毒和流感。除了这些已经列出的细菌和病毒病以外,猪也没有虱子、螨虫和内寄生虫(蠕虫)。下面举例说明改进的药物早期断奶程序可能包括以下药物投放和疫苗注射:1、产前5周和2周,母猪和后备母猪注射疫苗预防以下疾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猪丹毒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这种广泛的疫苗注射将提高初乳免疫力,从而保护仔猪抵抗这些疾病。2、产前10天给母猪和小母猪投服异阿凡曼菌素(Ivermectin)。3、产前5天给母猪投服长效土霉素。4、给一日龄仔猪注射铁制剂、异阿凡曼菌素、长效土霉素。5、给七日龄仔猪注射异阿凡曼菌素。6、断奶前连续3天给仔猪注射头孢菌素(Ceftiofur)和恩诺沙星(Enrofloxacin)。7、仔猪断奶时,连续5天在饮水中投放硫粘菌素(Tiamulin)。根据要消灭的疾病、猪场规模、可利用的设备和劳动力等情况,上述程序可作许多变动。改进的早期药物断奶是耗费劳力的程序,而且它对想消灭的疾病不一定都成功。有些细菌比较难以消灭。有些病原菌所产生的初乳被动抗体保护水平不高。或者产后第一天吸收的初乳抗体下降到无保护力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大量微生物攻击时,超过了母源抗体保护能力从而发生疾病。猪链球菌是无法清除的,副猪嗜血杆菌只在断奶猪投服大量药物时才能保护。每种疾病都具一种特征性的抗体保护模式,与微生物接触的时间和受到攻击的模式。为了决定仔猪能否早期断奶和混养,Wiseman(1992)等对10,15和20日龄时断奶仔猪是否能用改进的药物早期断奶程序来排除病原体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药物早期断奶10日龄断奶猪除猪链球菌和传染性胃肠炎血清学阳性外,没有其他的病原微生物。15和20日龄断奶猪感染了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D型、不产毒素)。这些结果说明如果早期断奶猪饲养在高度卫生的环境里,这些来源不同的猪可以混养。如果要消灭支原体,猪应在2周龄或以前断奶。另一方面,如果在3周或4周龄断奶,可以成功地消灭伪狂犬病。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弯杆菌、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不一定能消灭。如果在分娩和哺乳期发
生猪繁殖一呼吸综合症、传染性胃肠炎,这两种病将不能消灭。但是,健康状况的总体改善,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大大增加证明改进的药物早期断奶所花费的代价和劳力是值得的。在衣阿华州立大学的Harris(1990)试验中,改进的药物早期断奶猪在77日龄时比常规饲养猪重15千克;在Johnson(1992)试验中,63日龄时,多增重17.4千克(见表1)。表1药物早期断奶、隔离早期断奶和常规饲养猪的生长性能项目10日龄35日龄63日龄药物早期断奶猪隔离断奶猪常规饲养猪3.23千克2.80千克2.80千克11.92千克10.44千克7.18千克31.00千克27.46千克17.44千克隔离早期断奶兽医们对母猪和仔猪使用如此大量药物的必要性提出了疑问。如果仔猪早期断奶并移至远离怀孕一分娩群,是否也能获得同样的利益呢?隔离早期断奶就是用于这种管理程序的术语。断奶年龄、严格的生物学安全措施、营养和隔离乃是早期断奶成功的关键。断奶日龄:隔离早期断奶的重要步骤是决定断奶日龄,如同药物早期断奶一样,隔离早期断奶技术的基本依据是母猪产生很强的初乳抗体,这种抗体能够保护仔猪在繁殖群期间抵抗疾病。根据猪群特异性疾病存在的情况和期望的健康状况决定断奶日龄。断奶日龄和疾病保护之间的关系列于表2。表2疾病与其相应的断奶日龄疾病名称断奶日龄(天)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毒**++-+--->14-++-+-+-+-->21++++++-*断奶时可用抗菌素控制**根据疫苗接种和疾病存在情况分离结果不一***±=微生物可以从少量猪分离到,这对大批猪断奶或饲养在应激环境中的仔猪十分重要。Clack(1995)的研究指出如果母猪在分娩期间不排出病毒,14日龄断奶的仔猪只带繁殖猪群血清型的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Amass(1995)等发现仔猪早在1日龄时就感染猪链球菌。猪感染致病性链球菌时可注射青霉素。如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可连续三天注射敏感的抗菌素或在饮水中投药。猪群中存在的其它致病性微生物时可被母源性被动抗体控制。隔离:隔离早期断奶程序是将健康仔猪移至一个卫生、感染危险极小的猪舍。猪在7天、14天或21天断奶,然后移到一个清洁、温暖、干燥并与其他猪完全隔离的无贼风的猪舍内。多点式生产是隔离早期断奶程序的重要部分、是一项管理技术。这项技术需要将早期断奶仔猪与其他仔猪隔离开,以防传染。两点式生产(图1)指分娩一妊娠在同一处,而培育一生长一肥育的设施放在另一个分开的隔离地点的系统。更可取的三点式生产(图2)作进一步隔离,将生长一肥育与培育设施隔离开。一些生产者将培育一生长阶段放在一起,而与肥育设施隔离开。各点之间的距离即隔离的距离不等,理想的距离在3—5公里以上。但是最新研究说明100米可能也是合适的隔离距离。一个猪场内两
种猪舍最好隔得尽可能远。有些猪场面积太小或相邻的猪场靠的太近,不适宜作多点式生产。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的试验中,在感染多种疾病的猪场,采用了早期断奶饲养的猪比同猪场常规饲养猪在77日龄多增重16.8千克。猪在5到10日龄断奶,运送到隔离培育猪舍。早期断奶需要最好的护理设施,需要特殊的复杂日粮。死亡率已不成问题。事实上,吃特制日粮和最好环境中的早期断奶猪的死亡率常较低。由于改进的药物早期断奶的费用估计每头猪近5美元,生产性能差别相似,因此隔离早期断奶管理法迅速增多。隔离早期断奶和改进的药物早期断奶的程序相似,但母猪或小猪不必投给大量药物。另外,猪一旦放入群内,就以全进一全出生产方式饲养在该猪群内。当母源性保护抗体一直维持高水平时,早期断奶就能防止疾病从大猪到小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