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猪群的饲养管理(1)

卓有成效的种猪管理工作在于将基本原理贯彻到商业生产实践中去以求发挥种猪的最佳生产水平。种猪场的产品是健康的断奶仔猪,因此每头母猪每年哺育的仔猪数则是影响种猪场利润的重要因素。饲养一头种母猪的成本(包括饲料、劳力、房舍、兽医、药品)与母猪的产仔数并无相关,因此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就等于降低了均摊在每头仔猪头上的母猪成本。可见,尽量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主要渠道是尽量发挥母猪的生产力。繁殖母猪群的管理窝断奶仔猪数和产仔频率(每头母猪每年产仔的窝数)是构成母猪生产力的两个因素,本章节将对这二个因素作详细研讨。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猪的生产力母猪的繁殖周期较长,从排卵到仔猪断奶大约要5个月。此外,在一个繁殖周期中要经历许多关键性的生理阶段,生产力可能受到正的或负的影响。只有深知影响繁殖周期中每个阶段的生产力的一些因素才能制定出适宜的管理方案策略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猪的生产力。表1列出了理论推算的母猪生产潜力水平范围和现实生产中可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此外,表1还列出了从母猪排卵到仔猪断奶各生理阶段的各项生产力指标及其潜在能力。显然,妊娠早期(胚胎死亡率)和出生至断奶(哺乳期的仔猪死亡率)是造成母猪潜在生产力下降的两个关键阶段。胚胎死亡和仔猪死亡中只有一小部份是因为无活力而损失,因而,不可避免的,相当大的部份是可以在生产者的控制下,合理饲养管理来减少损失。表1母猪各项繁殖性能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理论值范围中等猪群优等猪群性成熟(日龄)150-210180排卵率(卵数):青年母猪8—181416 成年母猪10-301822受胎率(%)60-1008595胚胎死亡率(%)20-403525窝产仔数: 活产6—1810.512.0 死产0—20.80.5 断奶育成6—149.011.0断奶前死亡率(%)5—25125断奶到受胎间隔(天数)8—20167产仔间隔(天数)135-165158146每头母猪每年产仔的窝数2.20-2.702.302.50每头母猪每年生产的仔猪头数15-281925一、配种和妊娠期的管理管理繁殖期母猪的第一步关键措施就是要确保受孕和确保有大量的卵子受精。要保证上述两项效果的关键则是一样的,即准确的配种和输精时间。母猪的最佳输精时间大约在排卵前的12小时。但是在生产实践中母猪排卵的准确时间是很难判定的,我们只能通过管理安排使母猪的配种或输精时间尽量接近最佳输精时间。母猪在发情期能允许公猪接近和配种,在发情后期有排卵生理过程。不同的母猪能表现出不同的发情强度和发情期长度,因此有必要对种母猪进行有规律的全面的发情鉴定。母猪在发情时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特征,包括一些生理变化如阴户红肿(特别是后备母猪)和阴户粘膜潮红,也有行为变化如食欲减退、兴奋好动、爬跨同圈的母猪、愿意接近公猪等。然而有些母猪具有一切上述特征也不发情而另一些母猪已经发情却概无上述特征。唯一可靠的发情鉴定方法(包括对成年母猪和后备母猪)是看母猪在性成熟公猪面前是否表现出呆立反射。所谓呆立反射是指发情母猪在后躯受到压力时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静立肢体反应。短耳品种的母猪在呆立反射时还会表现出两耳竖起指向耳后颈侧的特征。呆立反射是必要的,因为公猪的射精量较大,交配时间较长(平均3—5分钟,有的长达15分钟)。配种管理的关键在于母猪的发情鉴定,而发情鉴定的关键在于鉴定母猪的呆立反射。有了许多有效的发情鉴定措施,首先是配种圈的设计。合适的公猪圈的设计位置应与母猪圈相邻,以保证公猪与母猪间的接触方便,因为母猪对成年公猪性活动的视觉、听觉,特别是嗅觉的感受是引起发情期呆立反射的重要诱因。此外配种圈要设计得便于饲养员观察母猪和便于公、母猪的出入。设计合理的能满足上述要求的配种圈形式有多种,图1展示了两种配种圈的设计例子,分别代表圈养和栏养母猪舍的布局。配种圈是配种舍的关键部分,理想的设计,应避免死角以防卡住母猪身体,地面应有防滑设计以保证公母猪站立稳当。有些猪场的公猪圈也充作配种圈用,但我们很难设计出一种既能提供公猪生活的最佳环境又能适合配种需要的两用型猪圈。有些猪场采用人工授精,则母猪可以在正常的猪舍(例如单栏或群饲圈)中进行输精,从而可以省去配种圈的设置。原来固有的配种圈则可以用作公猪和母猪接触的场所以便进行发情鉴定。此外还要为公猪设置一个采精室。图1a.典型的圈养母猪舍平面图图1b.典型的宽松式栏养母猪舍平面图对母猪进行两次发情鉴定,早晚各一次;也有一些猪场每天只鉴定一次,仅在早晨。为了抓准母猪排卯时机争取最好的授精效果,母猪应在发情期内多次配种。如果公猪潜力允许,母猪应在呆立反射期内每日配两次,两次之间隔12小时为理想,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是一个工作日的上班和下班时间。在公猪和劳力有限的猪场实行发情期母猪只配两次的管理制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试行措施有助于猪农在发现母猪发情后找准最佳授精时间。例如利用仪器测得母猪阴道粘膜电阻变小时就可以得知母猪即将排卵。又如监视开放猪舍母猪的行为变化也有助于判定母猪的发情火候。荷兰学者给开放猪舍群饲母猪身上佩带了电子识别器,并在公猪圈旁装有电子接收器,他们发现母猪在接近呆立反射期时在公猪圈旁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无论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只有完全可靠的发情鉴定技术才能用作检测呆立反射的常规手段。二、妊娠期的管理妊娠期管理的重点工作是检测出返情空怀母猪和不返情空怀母猪。早期妊娠诊断有助于安排母猪的重配或淘汰,从而减少了母猪的非生产性饲养期。已配过种而又未受孕的母猪在配种后的21天会再度发情(即返情),此时应对母猪留心观察。配后21天母猪与公猪接触时的表现也有助于判别母猪是否返情,可以作为母猪是否需要重配或淘汰的参考依据。一般而言,返情超过一次以上的母猪可能有生殖系统疾病,应予以淘汰。妊娠诊断的方法很多,一般的常规实践诊断多利用超声原理。各种类型的超声仪也在市场上能买到:有的超声仪能测绘出母猪子宫受孕和胚胎发育的即时成像,另一些超声仪则能检测出母猪腹中与日俱增的子宫动脉血流声波和胎儿心博声波。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利用超声诊断可以相当准确地判定母猪是否妊娠:可惜超声诊断只有在检查妊娠30—50天的母猪时才能做到准确有效,而生产上需要的是早期妊娠诊断即在配种后的第三周末查明母猪是否返情或空怀。伊利诺爱大学试验探知妊娠20—26天母猪血浆中雌酮葡糖甙酸酯和雌二醇葡糖甙酸酯浓度有上升趋势。这种趋势是母猪妊娠的可靠信号,也是预测未来产仔数的良好依据。但这种方法必须采得母猪血样进行实验室程序分析,成本较高。在生产中普及这种方法之前猪农还是欢迎能有快速、廉价、适合养猪现场使用的妊娠诊断新方法问世。三、胚胎和胎儿死亡率母猪排出的正常卵子有30%以上死于胚胎期(即妊娠30天以内),因此,仔猪最大的潜在损失是胚胎期死亡率。相反,胎儿期(妊娠30天以后)大部分胚胎已着床于子宫发育成胎儿,一般死亡率较低。我们对胚胎和胎儿死亡的原因了解得还不够详尽。许多死亡的胚胎是由于胚胎本身质量不好,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正常胚胎,可以发育成健康的仔猪。胚胎期有两个关键阶段容易发生死胎。第一个阶段在发育早期胚泡开始延伸的时候(约受精后6—8天),第二个阶段是在胚泡开始着床时,一般认为是受精后12—24天。就生产实践而言,有人认为妊娠早期母猪处于高水平饲养或应激增强的环境可以导致胚胎死亡,虽然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不足。为了使胚胎死亡率降至最低限度,最好还是谨慎管理,避免妊娠一个月以内的母猪受到应激,如运输、换圈、混群、高水平饲养。对膘情差的母猪进行补饲复膘的措施可以安排在妊娠一个月以后进行。胎儿死亡率似与着床的胚胎数成正相关。胚胎着床后形成的胎儿越多,分娩前的死胎也越多。有人提出一种假说来解释这种相关现象,即每一头母猪的孕育仔猪能力(也叫母体能力或母体极限)是固定的,如果胎儿过多超过了母猪的这种能力,那么多余的胎儿就不能成活。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还无法干预正常母猪的胎儿死亡率。有许多疾病会提高胚胎和胎儿死亡率。妊娠母猪管理要素之一是产前免疫工作,目的在于保证仔猪通过吸食母猪初乳获得母源被动性免疫。对母猪进行预防注射的日期应安排在预产期前并隔开较长时间间隔以便母猪有足够时间产生和积累抗体。一般认为产前3—4周适合于大多数疫苗的预防注射。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下痢,现在已有商品疫苗用来预防不同大肠杆菌菌株导致的多种常见下痢病。四、分娩和哺乳期的管理分娩前后和产后数日是决定仔猪存活率的最关键时期,也是组织管理措施尽量减少仔猪损失的最关键时期。通常泌乳期仔猪平均死亡率为10—12%,但死亡率低达5%的商品猪场也屡见不鲜。美国猪场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和时间列于表2。在多数情况下,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母猪压死。此外,饥饿本身既是仔猪直接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仔猪被压死的主要诱因,因为挨饿的仔猪更容易被母猪压死。大多数仔猪死亡发生在7日龄内,特别是3日龄内(见表2)。肠道疾病引起的下痢也是哺乳仔猪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母猪在分娩时会产出一定比例的死胎,这些死胎中的大多数在产前还是活的但后来死于分娩过程中。在尽量设法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时应着重考虑上述要点。表2美国种猪群中仔猪在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和日龄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总死亡率的%下痢16.1受压47.7饥饿15.4其他已知因素10.1未知因素10.7仔猪年龄(天数)总死亡率的%1—348.24—726.38—1415.515—216.3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