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控制
一、产房内墙壁、门窗、床栏、饲槽、保温箱等设备进行严格清洗、消毒
用清水清洗舍内的所有墙壁、地面、粪沟、屋顶、门窗及产床、饲槽、保温箱等一切所需设备,保证不留下前一批猪的任何痕迹,然后再用2%~3%的火碱水溶液彻底消毒,空舍1周,进猪前一天再用0.3%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或碘制剂等对整个舍内进行喷雾消毒。
二、产房内湿度控制
保持产房内温暖干燥。湿度过高可致使病原体繁殖加快,极可能诱发乳猪下痢。严禁出现舍内高温高湿、低温高湿的情况。舍内可以采用暖风机控制湿度,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之间。
三、产房内温度控制
尽量保持舍内恒温,需要变化时温度一定缓和变化,切忌温度骤变。利用在保温箱中加保温灯给乳猪创造一个局部小气候环境。
母猪进入产房未分娩时舍内保持恒温在26℃,
母猪分娩当周即乳猪1周龄时舍内温度保持在28℃,保温箱内为32℃。乳猪2周龄时舍内温度为28℃,保温箱内为30℃;乳猪3周龄时舍内温度为27℃,保温箱内为30℃;乳猪4周龄时舍内温度为26℃,保温箱内为28℃,见表1。
表1 产房不同时间的舍内及保温箱内的温度
四、产房内空气质量控制
猪舍空气中主要的有害气体是CO2、NH3、H2S,如果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易降低猪本身的免疫力,影响猪的正常生长,有害气体加上猪舍中的尘埃,容易使猪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要减少猪舍内有害气体,首先要及时将粪尿清除,其次利用风机正压通风将有害气体排出,猪患上呼吸道疾病,空气中的尘埃是很重要的诱因。
五、产房内噪音和风量的控制
母猪分娩前后要保持舍内安静,可避免
母猪因突然起卧压死乳猪,同时有利于顺产。国外资料表明,噪音的应激可诱发应激综合征和伪狂犬疾病。
日粮营养标准
表2 根据我场饲养的
种猪品种(系)的营养需要情况
技术管理
一、产子
母猪管理
(一)
母猪进入产房前应做好以下准备
清洗
母猪是减少子猪拉稀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母猪进入产房前必须经过以下清洗步骤:
1.用温水缓慢冲洗
母猪。
2.用刷子刷洗,除去
母猪身上的脏物、皮屑及粪便,洗涤灵洗涤关键部位,如下腹部(尤其是乳房) 、阴门周围、四肢等部位。
3.用清水冲洗怀孕
母猪全身。
4.用2%碘酒或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 (关键部位同上)。
5.最后再次用清水冲洗,洗完的怀孕
母猪转到产房。
6.产房舍内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65%~70%。
7.保持
母猪有健康的身体状况,使它有优质的乳汁来哺育乳猪。
(二)临产症状
1.在
母猪临产前通过挤乳汁推测其将要分娩的时间。第一对乳头可挤出乳汁时约在24小时之内分娩,当最后一对乳头可挤出乳汁时约在1小时左右分娩。
2.超过预产期2天仍未分娩的
母猪可注射氯前列烯醇来启动分娩。
(三)接产
1.
母猪分娩时要有专人看管。
2.子猪出生后, 接产人员应立即用手指将其耳、口、鼻的黏液掏出并擦净, 再用抹布将全身黏液檫净。
3.放入保温箱,给子猪补光, 保证子猪温暖。
4.吃好初乳。子猪出生后24小时内肠黏膜具有吸收免疫球蛋白(抗体)的能力,因此子猪出生后要固定乳头,两个小时内让每头子猪都吃到初乳,从而使子猪获得能量,产生抗病力。
5.抢救假死子猪,有的子猪出生后看上去似乎死亡,但心脏还在跳动,对这
种猪可倒提两条后腿,然后拍打两侧肋骨以刺激呼吸,或者是一手抓住两条后腿,一手握住头颈部做屈伸,直到子猪发出咳嗽声为止。
6.必要时助产。
(四)难产的处理
1.怎样判断难产:
母猪长时间剧烈阵痛,但仍产不出胎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阴门紧张,上个子猪生下后30分钟~60分钟内不见子猪出生。
2.难产常用工具: 碘酊(2%)、一次性助产手套、注射器及针头、催产素、抗生素等。
3.难产的处理:
(1)
母猪努责时, 开始向外拉子猪, 动作要轻,
母猪收缩时停止向外拉。
(2)拉出子猪后应帮助子猪呼吸。
(3)观察
母猪的反应, 并用抗生素治疗
母猪。
母猪难产的比率只有1%, 初产的
母猪较容易发生难产。人工助产对
母猪的健康和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迫于不得已,不进行人工助产。难产的另一种处理方法是注射催产素,注射量是每100千克体重注射1毫升。具体办法是:检查骨盆口有无胎儿, 若有则禁止使用催产素, 若没有方可按注射量使用, 通常情况下使用催产素没有效果时, 才采用人工助产。
二、哺乳子猪的管理
新生子猪在子猪出生后12小时~24小时之内断尾、打耳号、剪牙, 这些工作的好处是便于区分不同的子猪, 促进子猪的生长, 有利于子猪健康。
(一)补铁: 子猪生后72小时内每头肌注1.5毫升~2.0 毫升铁硒制剂(含右旋糖肝铁150毫克~200毫克)防止贫血,不同窝间要更换新针头(最好一猪一针)。
(二)补硒:每头子猪7日龄、28日龄时各注射亚硒酸钠Ve注射液1毫升。
(三)调圈:调圈是将体弱、吃不到奶的子猪转移给其他哺乳性能好的
母猪, 使其获得一个功能良好的乳头, 调圈一般在子猪出生后48小时内进行。
1.调圈的原则:
(1)必须是出生48小时内的子猪。
(2)尽可能让
母猪给自己产的乳猪哺乳。
(3)总是将先出生的子猪调往后出生的子猪圈内。
(4)生病的子猪不得调圈。
(5)调圈不要超过两次。
2.调圈的两种方法:
(1)一般情况下, 强壮的子猪占有1对~3对奶头, 而调圈时应尽可能将弱子固定在前1对~3对乳头上。办法是将强子调走, 调进弱子。
母猪泌乳时, 将强子暂时隔开, 让弱子吃1对~3对乳头,即固定乳头。
(2)另一种办法是: 挑选一头哺乳性能好的
母猪, 调走所有子猪, 然后从各圈将弱子调入。
(四)子猪补料:子猪从7日龄开始补料, 补料的目的是补充母乳的不足, 提前促进子猪胃肠发育, 防止下痢, 方法如下:
1.每次补料时, 应将料槽洗干净, 必须做到料槽内所补的料一天一换。
2.少喂多次, 开始时每次补料量为每窝一小把, 等子猪吃完后再逐渐增加。
3.对于个别不食者,可以将
饲料往子猪嘴内添加或嘴角涂抹。
4.断奶前一周, 增加补料次数。
5.最好让每头哺乳子猪都吃过
饲料,确保认料。
预防保健
一、免疫程序
根据场外周围的环境及本场的猪群抗体水平来制定免疫程序。
1.哺乳子猪首日龄猪瘟超免2头份。
2.哺乳子猪7日龄首免气喘病疫苗2毫升。
3.哺乳子猪15日龄免疫蓝耳病疫苗2毫升。
4.哺乳
母猪产后15天免疫蓝耳病疫苗4毫升。
5.哺乳子猪21日龄时第二次免疫猪瘟疫苗5头份。
6.哺乳子猪21日龄时第二次免疫气喘病疫苗2毫升。
7.哺乳
母猪分娩后21天免疫猪瘟疫苗6头份。
8.哺乳子猪26日龄时免疫口蹄疫疫苗2毫升。
9.哺乳
母猪26日龄时免疫口蹄疫疫苗4毫升。
二、定期消毒
舍内每3天一次带猪消毒, 过氧乙酸 、 消毒威、 百菌消-30、 流感灭更换使用,避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三、细心观察每头猪的健康状况,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新生子猪和产后
母猪抵抗力都比较弱, 容易感染疾病, 导致死亡。因此产房人员必须每天细心观察每头猪, 发现疾病及时处理, 将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观察
母猪很重要的一条的原则是每天观察每头猪的站立情况,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吃料吗?站起来吗?是否哺乳子猪?呼吸正常吗?安静还是易受惊?体况如何?有无眼睛直观疾病,如发烧、便秘、拉稀、体苍白、乳房硬、阴道流分泌物等。
(二)子猪的观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背毛是否光滑?体况如何?扎堆吗?喜不喜欢活动?有无眼睛直观病变,如跛行、拉稀、外伤等。
(三)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