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种猪群对一个猪场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母猪饲养不恰当对其繁殖生产性能既有直接的也有长期的影响。繁殖母猪的营养应视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设计发育小母猪的饲喂方案而终止于母猪最后一次断奶并被送去上市为止整个这一期间所提供的日粮制度。
设计繁殖种猪群的饲养方案必须以充分了解猪场的全面管理措施为前提。断奶日龄、气候条件、母猪更新率和基因型等这些因素可深深影响母猪的营养需要。营养学家必须依靠发表的文献,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猪群生产记录中有关营养方案成败的记载来开发各种模型以准确地描述上述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后备母猪的发育
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尚未得到详尽研究,在后备母猪选自于农场肥育猪群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专门开发独特的后备母猪饲养方案。小母猪一直被饲以肥育日粮直至转入繁殖群。为专门培养的后备母猪而专门设计繁殖方案,为制定有效的小母猪饲喂策略创造了良机,这些饲喂方案将对小母猪今后长期成功的繁殖很少,提供最大可能的保证。
营养学家就初配体重还是初配年龄对成功的繁殖最为重要而长期争论不休。显然,既非体重也非年龄是提高繁殖率的唯一决定因素。但是,这二个参数,确实存在着必须要达到的最起码的临界值。
很清楚,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对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会推迟初情期的到来。就生产实践而言,关键问题在于应该提供多少能量,因为能量将决定生长速度,尤其是会决定猪体的脂肪沉积率。至今为止的试验证据提示,从50千克至配种如采用敞饲法,则会降低头胎窝产仔猪数。饲喂限制过度,如限制至自由采食量的50~60%,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理想的饲喂水平应该使瘦肉增重达到最大而又能形成相当的脂肪储备但不过分。达到这一目的所需的实际饲养水平将取决于动物的基因型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二、配种期的饲养
进入配种舍的母猪有两种,断奶母猪和后备母猪,两者的营养状况差异很大。母猪往往在泌乳期消耗了组织储备的体蛋白和体能,因而空怀期需要充分饲喂。尽管刚断奶后母猪可能吃得很少,还是应该让其自由采食妊娠料。另一方面,对于后备小母猪应该按发育期饲养方案饲养,直至配种前大约10天为止。配种前应该予以自由采食。这段时间的充分投喂有时被称为“催情补饲”。该名词来自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最大的采食量会导致胃肠的迅速排空或称为“冲刷”。虽然尚未很好地理解其作用机理,但该法在生产实践中确实能提高后备母猪的排卵率,尽管在成年母猪很少有证据表明有好处。由于排卵率仅仅是影响产仔数的几个因素之一,因此,“催情补饲”并不总是能提高窝产仔数。有一点需注意,在配种后,“催情补饲”应立即停止。业已证明,持续高水平的饲喂会增加胚胎的死亡率。
三、怀孕期的能量需要
由于已配小母猪和经产母猪均有过量采食的倾向而变得较肥,因此妊娠期需要限制其能量摄入。已配母猪每天需要6000千卡的代谢能(ME),这大约等于1.8千克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能量。不同个体在能量需要上的变化程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温度、猪舍的布局(即妊娠栏,铺草院落等等),以及母猪的体况。如体况较差,需加料复膘。
饲喂不足或过量都会产生明显的不良效果。在极端情况下饲喂不足之母猪确会流产,不过很罕见。有时能够看到的是分娩出小而弱的仔猪。其原因较为简单,母猪摄入能量的一部分用于维持需要,剩余部分用于生产(子宫内胎儿的生长)。摄入的能量被优先用于维持需要。如果环境温度下降,母猪会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结果,可用于胎儿生长的能量减少了。常常可观测到,继寒冬后数月内产出的仔猪,体重多低于夏秋季节出生的仔猪。在冬季适度提高饲喂水平可缓解这个问题。
母猪的维持需要受其体况的影响。瘦母猪为维持其体温,比体重相近但膘情好的母猪吃得多。皮下脂肪对体腔器官起到防止热散失的绝缘作用,瘦母猪这层脂肪“毯子”较薄而热散失多。如表4列示的是母猪体况对每日饲料需求量的影响效果。
表4 在临界温度以下体况对维持恒温所需饲料的影响(克/天)
体形 |
低于临界温度下限(F) |
0 |
9 |
18 |
21 |
肥胖型 |
0 |
178 |
355 |
711 |
瀛瘦型 |
0 |
282 |
564 |
846 |
妊娠期母猪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从而易患难产症、奶水不足、仔猪压死增加、母猪断奶后受孕率下降。业已证明,肥胖的母猪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拮抗,结果造成葡萄糖吸收不良,从而导致泌乳早期采食量低下,母体体重丢失增加,无疑,最终会产生断奶后的返情率和受胎率低下的问题。
能量需要量尽管可以通过计算得出,作为设定饲养水平的基础,但最简单的方法是众所周知的体况评分法。图2画出了五种不同体况的母猪状态,第三张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从后面看,该母猪的外形特征是呈管状型,两臀部和脊骨不明显。脊骨能摸得着,但须轻压才感到。看得见脊骨则表明该母猪需要额外的能量,即摄入能大于6000千卡。但如感觉不到脊骨或两髋骨,则表示需要减少每天的投喂量直至达到理想体况为止。
 图2体况评分说明
在舍饲养条件下,要想合理地饲喂每头母猪是很困难的,除非使用专门的饲喂设备。由此导致妊娠舍怀孕母猪广泛采用单栏饲养法。每头母猪每天的饲料可经饲养员饲喂也可通过一个自动喂料器投喂。给群养舍饲母猪自由采食一种低能量,高体积的日粮在生产实践中并不常见。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动物增重过多,但却不能给群体中体况差的母猪提供额外所需的能量。最后,可以对日粮进行调制,使其能造成代谢不平衡而降低动物采食量。最常见的方法是在日粮中加入3.5%的氯化钙。已经证明这种方法不影响繁殖结果。
四、妊娠期的氨基酸需要量
怀孕期某种氨基酸轻度缺乏并不会立即引起明显的不良后果。事实上,当饲喂一种完全不含氨基酸的日粮时,母猪仍能完成妊娠并且能分娩出活仔。氨基酸需要量不高,母体蛋白质的正常周转会使氨基酸进入血液以满足孕体发育之需。遗憾的是,母体自身需要尽管其优先性较低但被忽视了,以至母猪无力维持正常泌乳。这种能动用母体贮备而免于立即发病的能力有时会使生产者得出结论:饲喂营养缺乏的日粮不影响繁殖生产。早在本世纪初,只给怀孕母猪投喂玉米粒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欠考虑的例子。
精氨酸对于怀孕母猪是非必需氨基酸,但九种必需氨基酸中的任何一种不足都会引起仔猪的断奶窝重的降低以及断奶前仔猪死亡率的升高。怀孕期内氨基酸的缺乏会阻碍母猪体内免疫蛋白质如IgG的产生,另外,不管哺乳期的饲喂量充分与否,泌乳量也会降低。
在以谷类为主的母猪怀孕期饲料中,赖氨酸通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是苏氨酸;在玉米为主的饲料中则色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富含蛋白质的原料有豆粕、鱼粉和棉籽粕。虽然在母猪怀孕期内添加氨基酸是比较适宜的,但这种做法尚未广泛应用,只有在每日两次或间隔均匀的定时喂料方式中才被应用。
由于添加的晶体氨基酸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在猪体内吸收速率不同,在饲喂添加了氨基酸的日粮时,就要考虑喂料次数。晶体氨基酸食后吸收很快,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首先必须被小肠内的酶水解释放,然后才能被吸收。这个过程可能需几个小时,其结果就是晶体氨基酸很快到达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场所,但由于缺少仍在被吸收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故而不能被利用。结果,这些晶体氨基酸超过了体内细胞代谢所需而被代谢分解掉。另外,当蛋白质中氨基酸吸收体内后,由于缺少刚被降解的晶体氨基酸,它们似也不可能完全被利用。允许维持氨基酸平衡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