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奶应激及营养调控措施的应用-畜牧养殖

仔猪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生产力,减小疾病由母体向仔猪传播,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在生产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仔猪断奶尤其是早期隔离断奶,会因仔猪消化能力和抗逆能力差,而导致“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如何减轻与克服仔猪断奶应激,已成为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课题。   断奶对仔猪消化酶的活性和酶谱造成深刻影响。仔猪断奶后采食乳糖的比例减少,乳糖酶的分泌量与活性下降,其他消化酶的增长速度也有所下降。Lin.demann等(1986)研究发现,在0~4周龄期间,仔猪胃肠道中的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几乎成倍增长,但在4周龄断奶后的1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经过2周,大部分酶的活性方恢复或者超过断奶前水平,而胰脂肪酶活性仍未见恢复。 脂肪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日粮中脂肪的质量和数量将改变白细胞膜上磷脂的脂肪酸组成,脂肪酸摄人不足会造成淋巴细胞萎缩,降低T依赖和非T依赖抗原的抗体反应。但是日粮中的脂肪含量过高,特别是高水平的ω-6不饱和脂肪有损伤免疫功能的趋势,抑制仔猪免疫系统的发育。 胃内pH值升高,难以消化固体饲料。仔猪断奶应激条件下,肾上腺皮质酮分泌增多,消化道分泌的作为厌养菌营养源的粘蛋白数量下降,乳酸杆菌数量减少,乳酸生成减少,本身胃酸合成不足,加之受饲料酸结合力影响,采食后胃内pH可上升到5.5以上,抑制了多种消化酶的活性,固体饲料不易被消化。 饲料抗原对断奶仔猪的肠道免疫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大豆中存在的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β-大豆伴球蛋白(β-conglycinin)会被6月龄以前的仔猪完整吸收,引起短暂性过敏症,造成断奶仔猪肠黏膜下淋巴细胞增生、隐窝细胞有丝分裂速度加快、绒毛脱落,组织上的损伤还会引起一些功能上的变化,如蔗糖酶、乳糖酶、异麦芽糖酶和海藻糖酶等的分泌减少,活力降低,从而导致仔猪养分消化吸收率降低和非病原性的腹泻,影响对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对细菌的抵御能力,进而引起病原性腹泻。 仔猪的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gregated early weaning,SEW)是国内外集约化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先进技术。我国在养猪生产中一般采用21—28日龄断奶。有些发达国家还采用l4日龄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可有效控制疾病。但是,仔猪断奶尤其是早期隔离断奶,会因仔猪消化能力和抗逆能力差,而导致“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具体表现为:仔猪食欲降低、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精神状况以及外貌表现不佳等。 添加油脂可提高仔猪日粮的能量浓度,但由于仔猪断奶后前2周的脂肪酶活性低,在断奶后3~4周添加脂肪的效果较好。Cera等(1988、1989、1990)报道,早期断奶仔猪对椰子油及其类似油脂的消化率最高,其次是玉米油和豆油,猪油和牛油最差,这是因为椰子油含中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最多(8碳~l2碳占72%,其中12碳又占90%),豆油和玉米油主要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而猪油和牛油则以长链饱和脂肪酸为主。 2.3.3  添加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营养物质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