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的免疫控制策略-畜牧养殖

母猪产前和配种前都必须免疫接种,这对后备母猪而言相对合理,对于经产母猪来说则是极不科学的[3]。如果按照此程序,母猪每胎免疫2次,每年需免疫4次~5次,每次免疫间隔时间的长短差异较大,同一头猪同一种疫苗免疫时间间隔如此之大,极易造成野毒入侵和野毒扩散,同时造成疫苗浪费。因此笔者建议,配种公猪群每年免疫接种3次(间隔4个月),经产母猪每胎产前4周~6周免疫接种1次。   PRV可感染不同年龄的猪群,许多猪场往往只重视种猪群的免疫预防,而忽视了仔猪的感染和传播。此外,国内几乎所有猪场的母猪(种猪)、仔猪和商品猪都同场饲养,人工授精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没有也很难实施全进全出和多点式等生产制度,是造成伪狂犬病难以阻断,且在猪场内和猪场间的循环与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更应该实施全群免疫,提高整体保护水平。 统计表明,仔猪的伪狂犬病多见于7日龄内,尤其是以刚出生的3日龄内的仔猪发病和死亡为主,这与母猪的免疫水平和卫生管理有关。国外资料表明,若母猪免疫效果确实,则仔猪体内母源抗体可持续至8周~14周;在我国,有关专家测定仔猪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约为6周~8周,这与国内猪场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水平相对较低、生物安全状况不尽人意等因素有关[4],鉴于此,笔者建议仔猪在4周~6周时进行免疫接种,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先进行检测,然后再确定免疫时间。   3.5滴鼻免疫取得成功   据笔者了解,使用基因缺失(自然缺失和人工缺失)弱毒疫苗免疫后,猪不再出现伪狂犬病症状,即使用疫苗作静脉接种,怀孕各个阶段的母猪都很安全,疫苗毒仅在接种和吸收部位的局部淋巴结有限增殖。与之接触各阶段猪群都不会感染,表明基因缺失疫苗不会排毒,而且这种疫苗毒不再因连续传代而导致抗原表位变化,仍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据笔者调查,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猪场都在实施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这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猪场因为对该病的免疫预防和控制存在模糊认识,导致猪场的生产水平下降和猪群健康状况恶化。鉴于此,本文系统阐述伪狂犬病发病的特点,提出其免疫控制策略,希望对广大养猪场(户)有所裨益。   2.1弱毒疫苗在紧急接种方面优势明显 2 正确选择疫苗   目前伪狂犬病疫苗接种途径还是以肌肉或皮下注射为主。滴鼻免疫在家禽生产上应用十分普遍。在养猪生产上,伪狂犬病疫苗的滴鼻免疫也取得了很大成功。鼻内接种能避开母源抗体干扰;快速产生细胞和黏膜免疫;诱导产生干扰素,避免早期感染。和其他免疫途径相比鼻腔接种能够明显降低排毒量。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猪病学》第八版记载:鼻内接种高滴度的基因缺失弱毒苗,能有效防止野毒感染,对控制伪狂犬隐性感染至关重要。   2.4单基因缺失疫苗是一个免疫力和安全性都很好的疫苗株   理论上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可能出现基因重组,产生变异株,但田间免疫试验证明重组DNA疫苗安全有效。一个良好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应是在主要毒力基因缺失(自然筛选缺失更佳)的同时又是标记基因,能与野毒鉴别开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力;缺失的基因不应该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保留主要的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基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返强、不发生基因重组。   伪狂犬病主要表现为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致使繁殖力降低20%。对于3周龄以下的仔猪,主要侵害其中枢神经系统等,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可达100%。对于生长和育肥猪来说,患猪表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而耐过猪表现生长不良,甚至成为僵猪。最让人头痛的是感染野毒后,耐过猪可能转为隐性带毒猪。由于PRV的嗜神经性,病毒会侵入神经节内复制,神经节有包膜,使抗体无法到达而不能消灭PRV,造成猪的持续带毒(血清检测出现野毒抗体阴性),当猪只受到某种应激或抵抗力低下时,神经节内的病毒就可以大量繁殖并向外排毒。因此,隐性带毒猪是净化伪狂犬病的一大障碍,接种疫苗能有效阻止或减少野毒的排放。   2.3基因缺失疫苗毒不会因连续传代而导致抗原表位变化影响免疫保护   循环抗体(即体液免疫)在中和病毒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抗体的作用受到其所能达到的部位的限制,对进入细胞的病毒和病毒感染门户部位(如上呼吸道),抗体的中和作用很难发挥,这就有赖于细胞免疫和其它免疫机制的作用。一般来说,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又由于除体液免疫以外的其它免疫机制作用十分迅速,因此弱毒疫苗在紧急接种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趋势主要是发展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   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群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rabies virus,PRV)所引起的猪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1],迄今尚未发现抗原性不同的毒株,从世界各地分离的毒株均呈现一致的血清学反应,但毒力则有强弱之分,即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的致病性均有差异。美国曾发现个别流行区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表现在对成年猪也能引起发病、死亡,且对呼吸道具有较大的亲合性,而以往通常只能致乳猪和幼猪发病死亡。有人认为,这是在流行过程中出现了毒力强的变种,通过血清学试验,这些毒力强的变种在抗原性上和早期流行的毒株相同[2]。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