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要关注子猪水肿病-畜牧养殖

发病机理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日益增多,成为早期断奶后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养猪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确诊仔猪水肿病,采取有效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保证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仔猪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带菌率高。对444头腹泻仔猪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发现,1日龄~5日龄的分离率为53%,6日龄至断乳的分离率为14%,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母猪及患病仔猪。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乳头或舔食其他物体,将环境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经口带入消化道。由于初生仔猪胃酸较少,加上有些仔猪缺乏初乳抗体的保护,从而使病原性大肠杆菌得以在肠道内繁殖并分泌毒素,最终被肠道吸收后引起仔猪水肿病的发生,甚至导致严重脱水或酸中毒而死亡。   高蛋白饲料摄入过多。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太高,但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弱,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造成伤害,导致肠道绒毛缩短,消化酶活性降低,引起仔猪消化不良和腹泻,胃、肠壁水肿增厚。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在肠道内发酵会破坏肠道内微生物菌群,造成菌群失调,致病性大肠杆菌成为优势菌群,产生大量毒素,导致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防,关键在于预防和加强对哺乳期仔猪和断奶后的农广天地。   应激反应。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突然换料、温度变化、接种疫苗、转群等应激因素会刺激仔猪,使其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仔猪血液中的皮质醇浓度增加,血压上升,心跳加快,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各种病原菌侵入,造成仔猪消化不良和腹泻,肠道结构及环境改变,菌群平衡失调,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占优势,造成仔猪水肿病。   预防措施   1.对哺乳期仔猪适时补料,以提高其消化能力。切忌突然断乳和更换饲料。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