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管理者不得不了解的免疫原则-畜牧养殖

稳定的猪场,母猪采用高抗原量的猪瘟苗普免3次/年,仔猪3周龄首免可能会过早,导致6-8周龄仔猪抗体合格率低而发病,建议进行母源抗体检测决定首免。   免疫后1个月监测疫苗免疫是否成功 , 免疫后3-4个月监测抗体保持维持时间,重点强调三大主要带毒潜伏群体种公猪、后备猪和育肥猪的监测 。   建议首次应用新厂家、新品种疫苗,甚至不同批次的疫苗,最好进行先小群试验,确定安全后再大群使用。有的疫苗接种后会出现免疫副反应,如厌食、发烧、甚至出现倒地痉孪、瘫痪、休克、流产、暴发疫病,大批死亡。   病毒有限原则   关键免疫:因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引起免疫抑制会导致严重的混合感染,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做好该两病免疫非常关键。   试验表明:圆毕净试验组比空白对照组料肉比降低0.19,每头猪可多收入76元。   阶段性原则   基础免疫: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的免疫必须放在最优先考虑免疫,因为这些病发生关系到猪场生死存亡。   一般在易感染阶段前4周免疫,或在野毒抗体转阳提前4周免疫 ,必要时1个月后要加强免疫,所谓易感染阶段是指大约有5%的猪只出现该病的临床症状时,并检测到该致病原。   选择免疫:链球菌病、猪丹毒、猪肺疫、大肠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可根据猪场具体发病情况进行选择性免疫。   保护胎儿:后备猪配种前4-8周免疫二次,经产母猪配种前4周免疫,让疫苗抗体保护怀孕全程,如细小、乙脑等。   猪群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易出现副反应:一是猪群在疾病潜伏、发病状态或弱仔,怀孕母猪处于怀孕早期或重胎期,要尽可能避开这些阶段接种疫苗;二是疫苗毒株毒力强(如高致病性蓝耳苗免疫剂量过大),疫苗保存不当而破乳,疫苗过期变质 ,免疫时应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寒冷冬春季节(10月份到来年4月份)需要加强口蹄疫和病毒性腹泻免疫。采用普免的猪场在每年9月份普免,可考虑在10月份加强1次,尤其强调在来年1月再次加强免疫,否则冷湿天气到来的2-3月份就特别容易发病。   保护仔猪直到出栏:在母源抗体合格率降到65-70%时进行首免,首免4周后加强免疫,达到保护育肥猪到出栏的目标,如仔猪免疫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   5、避免药物干扰。接种活菌疫苗前后1周,禁用抗生素; 接种弱毒疫苗前后1周,禁用抗病毒药物; 接种疫苗前后1周,尽量避免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如氟苯尼考、磺胺类、地米等。   不同地区、不同猪场的疾病情况不同,免疫疫苗种类和免疫程序都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同猪场免疫程序具有个性化,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己的猪场的免疫程序。   保护母猪、胎儿、仔猪:如伪狂犬、猪瘟及口蹄疫疫苗可普免3-4次/年,使母猪怀孕前期、中期、后期及哺乳各阶段都有较高抗体,达到同时能保护母猪、胎儿、仔猪目标。普免疫苗要求:安全性要高(毒力小、应激小),对胎儿安全 。   安全性原则   免疫监测原则   圆环病毒病、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病,感染后发病后会严重影响生长速度、耗料增加,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应根据猪场损失情况计算投入产出比,选择合适疫苗进行科学免疫,一般在首次感染前4周或野毒抗体转阳前4周免疫,必要时间隔4周后加强免疫;   保护哺乳仔猪:产前4周跟胎免疫,高水平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如大肠杆菌疫苗和链球苗;产前40天免疫病毒性腹泻活苗,产前20天免疫病毒腹泻灭活苗,能有效控制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蚊虫大量繁殖的夏季前种猪4周(3月份)免疫乙脑苗   3、避免疾病对疫苗的干扰:发病或亚健康状态,容易干扰疫苗免疫效果。   地域性与个性结合原则   季节性原则   避免干扰原则   免疫监测既是科学制定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也是监测免疫是否成功的依据。   口蹄疫和猪瘟被OIE列为A 类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蓝耳病被OIE列为B类动物疫病,这些疾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非常大损失,所以预防这些烈性传染病必须按国家要求进行强制免疫。  在免疫疫苗之前,要明确接种该疫苗要达到什么目标?   强制性原则   重点免疫:为了保护胎儿,母猪重点免疫好乙脑和细小病毒苗;为了预防哺乳仔猪腹泻,产前母猪重点免疫好病毒性腹泻苗;为了预防育肥猪呼吸道综合征,仔猪重点免疫好肺炎支原体苗。   母猪伪狂犬疫普免4次/年 ,如果在8周龄前接种伪狂犬疫苗,可能造成14-18周龄的中猪抗体水平合格率低,中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导致咳嗽、喘气严重,需要根据检测决定首免   2、避免疫苗之间干扰:接种两种疫苗一般间隔1周,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后最好间隔2周以上 。   最后强调:免疫接种一个常规、普通的操作,但不是总能被正确执行,不是谁都能正确理解,免疫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时,往往是执行操作的细节出了问题,因此要做好防疫人员操作培训。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