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养猪生产中,疾病呈现出多发趋势,多病原混合感染疾病已成为不同类型规模化猪场疫病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PRRSV变异机制
二、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免疫抑制猪群继发的常见细菌性疾病:
从临床健康猪、发病猪血清和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病毒(PRRSV),感染PRRSV的猪持续带毒,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PRRSV带毒猪可向环境中持续排毒、污染猪舍造成其他猪只的感染,使PRRSV在猪场长时间存在而很难清除。
提高场长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生产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提高场长的综合素质。
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及凝聚力,提升整体员工的素质。
(2)疫苗接种:对假定健康猪群,全场采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1头份进行紧急免疫,一猪一针头;10天后用猪圆环病毒疫苗一头份紧急免疫,一猪一针头。
(2)做好PRRS、PCV-2、PR、HC、SI等疾病的预防,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以及合理的药物保健程序,以达到疾病净化的目的。药物保健主要针对感冒病毒,猪副嗜血杆菌,霉菌毒素中毒、附红细胞体,胸膜肺炎,链球菌,增生性肠炎,弓形虫等。
注重场栏舍条件、饲养区环境清洁度、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控制。
·猪群感染(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机体抗病力低下,使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如应激、天气变化等因素)导致机体发病,继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使疫情难以控制,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时刻牢记“养大于防、防大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本厂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保健程序,做好消毒工作。
(3)免疫程序(仅供参考,各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猪瘟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伪狂犬病
加强农广天地,强化营养,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
3.猪高热病的预防措施
·病毒性疾病的流行非常严重,是传染性疾病的主题,细菌性疾病在猪群的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猪流行性感冒
7日龄:蓝耳弱毒0.5头份/头;21日龄:猪瘟苗1头份/头;28日龄:圆环苗1头份/头;50日龄:猪瘟苗1.5头份/头;60日龄:五号苗1头份/头;70日龄:猪伪狂犬苗1头份/头。
·目前猪群流行的免疫抑制性病因
1.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
·病毒性疾病与多种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为养猪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猪链球菌病
2.对发病场的防治措施
1.场内存在猪PRRSV的毒株变异:PRRSV具有易变异的特点,自从2006年在我国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出现高致病性蓝耳病,即所谓的“猪无名高热综合症”。
2.感染发病猪持续排毒
(三)流行特点
所谓的“高热病”就是由多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混合感染后继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从而使猪场种猪群繁殖性下降,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比例提高,种猪的使用年限缩短,淘汰率升高;仔猪及生长猪的生长速度缓慢,发病率、死胎率加大。
人们常说的“高热病”是多病因混合感染,病毒主要以经典PRRSV、高致病性PRRSV混合PCV-2为主,优势还可能混合有HCV、SIV、PRV以及霉菌毒素等一种或多种病因。主要继发的细菌感染为副猪嗜血杆菌、猪附红细胞体等病原,因此本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感染。
(1)加强环境消毒,严格控制人员、猪只流动,捕杀病猪,封闭发病猪舍,全面实行带猪消毒,以防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对多病原混合感染的预防能反映出一个主场的管理水平,核心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团队,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猪生长的基本需求,保证猪能吃好、住好。
近些年来,在许多发病猪场可同时分离到有不同的PRRSV病毒毒株或亚群,既有疫苗毒株、也有野毒的变异毒株,蓝耳病毒株更加混乱。
对大环境中的有害物的控制(苍蝇、蚊虫、老鼠、猫)要降低最低标准,加强环境消毒、清除杂草等。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