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猪场该如何选择疫苗-畜牧养殖

关于口蹄疫疫苗的选择   记者:做这样的对比实验,对试验猪有什么要求?   记者:也就是说以“抗原含量”评估疫苗好坏是不全面的?   向华:这个不能笼统而论,因为每一种疫病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免疫抗体的检测可以通过ELISA试验,这种检测主要是定性。举个例子,打了猪瘟疫苗,用ELISA检测阳性率,有些猪场阳性率95%,有些猪场阳性率60%,这就能看出差异,阳性率为60%的疫苗可能有问题或者疫苗注射的时机不对,免疫早了,另外可能的原因就是猪有问题,圆环感染或者蓝耳感染,打了疫苗抗体上不来。要综合判断,找准原因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这些都是定性的检测方法。   记者:那蓝耳病的疫苗也可以通过抗体水平来判断吗?   向华:这样的情况比较复杂,像这种猪场就尽量不要去注射疫苗,因为病毒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最终形成一个优势毒株,这样的场注射疫苗作用不大,反而是加强农广天地比较重要。很多场蓝耳病控制不好是与农广天地有关。其实猪养好了,病自然就少了。单纯蓝耳病引起的危害是不大的,混合感染引起的损失才大。但农广天地做好了,混合感染的风险就会低很多。   向华:目前猪场一般难以及时和全面了解当地流行毒株情况。但口蹄疫传播速度很快。如果附近地区或者周边省份发现A型口蹄疫正在流行,即使你的猪场目前没有发病,但基于我国养猪业现状,你的猪场受到的威胁也很大,风险很高。所以最好还是要注射疫苗防控。   记者:灭活工艺对灭活疫苗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ELISA能做到半定量,但我们很多人的操作方法是不对的,国外的文献上ELISA实验先把血清进行梯度稀释,梯度稀释后,再用ELISA去检测每个稀释梯度,比如说稀释到16倍,还是阳性,再稀释到32倍就是阴性了,那判定结果是1:16,这样去定量就能判定抗体水平的高低,而我们一些人为了节省成本用ELISA去检测时,只用一个孔,这样是不准确的,所以现在检测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向华:灭活工艺是影响灭活疫苗质量的关键因素。比如口蹄疫疫苗146S,灭活之后是不存在146S的,因为病毒核酸已经被破坏了。146S是完整的病毒粒子,因为灭活之后不存在完整的病毒粒子,一般通过测定灭活后病毒蛋白含量的高低来评价,但灭活时间的长短、灭活温度高低对疫苗质量产生影响。因为不同的灭活工艺对病毒粒子的破坏程度会有差异,有的变成碎片,有的可能保持得比较完整,但其总蛋白含量未发生改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厂家的疫苗检测中蛋白含量相同,但其免疫效果却不一样。因此简单的以抗原含量来评价疫苗的好坏,唯含量论,会对大家造成误导。   猪场存在几种毒株的原因,就是引种不当,或者经常变换疫苗。   向华:不能说去培养一个优势毒株。首先我们要看优势毒株的毒力是否强,毒力很强的毒株,在猪场中占优势也有很大风险。同理,一个猪场做驯化,也需要判断驯化的这个毒株的毒力强不强,用强毒做驯化是不合理的。   关于蓝耳病疫苗的选择   向华:经典株相对变异株的交叉保护性可能要差些,2006年爆发高热病的时候用的就是经典株的疫苗,如果经典株的保护效果很好按理来说就不应该爆发疫病。江西株和湖南株HuN4-F112株的毒力相对比较强,广东株由于是刚推出来,不好判断,天津株毒力就相对弱一点。   养猪关键在于“养”,抵抗力好了,自然就不容易得病,这跟变换疫苗没有太大关系。   记者:一些猪场喜欢检测疫苗的抗原含量,疫苗的好坏可以根据抗原的含量进行评估吗?   记者:如果猪场有几个毒株,是否培养出一个优势毒株就能稳定蓝耳病?   评估疫苗好坏不能“唯抗原论”   记者:选择疫苗之后,检测抗体水平,猪场哪些误区需要去更正?   记者:蓝耳病中和抗体的维持时间对猪只影响大吗?   向华:猪场选择疫苗产品时,可做对比试验:把不同厂家的同类疫苗,分组免疫,一定时间后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以抗体水平的高低来判断疫苗的效果。   向华:地区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粤西地区出现疫病,如果不采取措施,粤东地区也会迟早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猪场赶紧打疫苗才是正确的,而且既要预防O型,也要预防A型。   记者:口蹄疫在广东各区如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的流行毒株会存在差异吗?   向华:不主张猪场随意更换疫苗。同样的疫苗,按正常程序去操作,有的猪场用起来效果很好,有的猪场效果很差,甚至一打就发病,往往认为是疫苗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猪群自身出了问题,比如饲料,管理方面。   记者:如果发病场存在几个毒株,这种情况下怎么去选疫苗以及如何控制?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