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如何通过生产记录”破解“猪群生产与健康-畜牧养殖

这几年,中国的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有不少地方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很大改进。以下我想通过几个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生产数据,为我们解决生产问题、诊断疾病提供一些帮助。   (4)用药是否增加、时序性,以判断疾病强度。   启示:(1)当还只有少数猪出现问题时),全群普打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等),每次3d,且一定要注射健康猪。(2)抗生素有效,尤其是对处于“冰山”之下那些轻症、无症感染、无感染接触的猪。(3)修定我们的目标,不是救回那些发病的猪,而是要保住“冰山”之下的猪。(4)除了保育期猪的日死亡淘汰率,我们还确定了一个辅助检测指标“平均每头猪的日耗料量”,发现发病时保期死亡率上升,日耗科量下降,每一次治疗后日耗科量就会提高,这给我们很好的预警。当耗科量稍有变化时,我们就会预知猪群有问题了。(5)抗生素是否有效还与执行有关,谁打针?谁检查?有的公司还组织了专业的打针队伍。在特殊时期,可以把“每天死淘率”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   4、案例三:效果监控——蓝耳病爆发以后,保育猪死亡率的控制   返情母猪中,不同时间返情的母猪所占比例不同,经济效益也会相差甚远。   有10个分场的某养猪公司,有2个集中供精站,配种分娩80%左右,但活产仔数很低。2008年以来,不断改进养猪技术各环节的操作方法,至9月,配种分娩成绩不升反降,包括分娩率、产仔数。是什么原因呢?2007年底猪场部分母猪发生流产,当时怀疑是蓝耳病,所以对第一胎母猪场和另外一个母猪场集中实行本场血清感染,并用自己场的血清培育后备猪,只要不是新的蓝耳病进入猪群,再也不会发生集中流产。我们开始调查,发现进入公猪站的24头公猪一次进群,没有做任何处理。疫苗都打了,由于这个场是蓝耳病阳性稳定群,所以怀疑是不是又一次蓝耳病来了。该场一胎母猪是分开饲养并经过培育的,即使公猪在散毒,但母猪已经具有了抵抗力,即使精液里带有病毒也不会导致母猪流产,这是蓝耳病的一个特点。   1、母猪群   是什么问题?是多少?   根据临床症状、组织化学、病理、微生物学等,疾病的状态我们是可以定义的。但是很多猪场猪只正常的状态却很难去定义,正常的日增重应该是多少?肥育期的平均日增重6509,这个猪群有病吗?正常的饲料转化率应该是多少?等等。猪群的正常状态如何定义,由谁来定义呢?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猪场的生产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无法代替的作用。   以A、B两场为例,A猪场是比较老的一条龙生产,750头母猪,年平均配种分娩率83%;8场2200头母猪,新改进的两点式,年平均配种分娩率也是83%。这两家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的猪场,我们如何发现隐含问题?配种分娩率是猪场的重要指标,但是根本的目的是降低母猪非生产日数,分析返情母猪的构成提供了重要信息。首先要选出正确的监测指标。   最后我们选定了“保育期猪的日死亡淘汰率”这个指标,看动态的保育群里一天的死亡率有没有变化,来衡量采取的处理措施(每隔1周全群普打青霉素3d)对控制继发感染的效果。跟踪此阶段的生产记录,发现注射1次抗生素后,3周左右死亡率逐渐下降,稳定1个月左右,又发生问题;再次注射抗生素,又稳定1个月,如此反复,呈现波浪式起伏。这证明,使用抗生素完全可以控制继发感染,是可以减少保育期的死亡率的。但有的猪场却说,蓝耳病后保育猪死亡很多,打什么针都没用,越打针越死,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说没有效果呢?某一批猪严重感染,他想用抗生素把这一批猪救回来多少,认为这才是有效,这是严重错误的观念。尤其以猪副嗜血杆菌为主的感染,根据“冰山”理论,当1%-2%的猪开始出现神经症状、死亡时,在“冰山”下你还没看见明显症状的猪可能早就出现心包炎、胸膜炎了,那些“重症”猪若还想把它救回来可能已经太晚了。   用哪个指标?如何定义?取哪个/多少个时段?   (1)“冰山”理论   死亡率/发病率、治疗、剖检/实验室检验结果、平均日增重(变异情况)、平均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   (5)呼吸症状:有无记录。   ②定义“群体”。要清楚发病的或者说易感群体是哪些?   1、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5、诊断、控制猪群疾病的三段论:要改进,必须能控制;要控制,必须能测量;要测量,必须要先定义。   当猪群发病,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到底送几头猪的病科去化验才能代表猪场此次疫情的主要问题呢?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猪都杀了,所以我们必需运用“流行病三角”来处理这个问题。   应基于事件:配种、流产、分娩、免疫,尽量使用”日”记录,这是准确分析繁殖表现的唯一途径。   ②重症——我们能看见的重症濒临死亡的猪只,这是隐隐约约浮在“海平面”上可以看见的。   当死亡率还不高,母猪还没有什么流产时,很多猪场就开始困惑了,我的猪群有问题吗?大猪平常有些咳嗽,但我们的猪群存在有隐含问题吗,将来会爆发疾病吗?我和谁比我并不好或者好,用什么指标来作对比,年平均配种分娩率吗?如果有问题,我的猪群是什么问题?因为解决一头猪的问题很简单,而我们往往面临的是解决一个群体的问题。现在发生的主要问题对我们以后监控、采取的处理方法、解决措施,是很重要的指标。   1、通过生产纪录的分析可以发现、监控很多问题。   (8)生长速度变化。   一种疾病在一个猪群里什么时侯发生、什么时侯感染?易感动物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被感染的?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可能在产房就感染了,因为母源抗体对此类病原不起作用。已经被感染,刚刚发病,露出“冰山”尖的那个时期又是几周龄呢?在什么年龄段?某个疾病的潜伏期是多长?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感染+反应期二潜伏期。   我们重新分析了生产记录,发现很严重的问题,正好是在我们采取改进措施之后,整个生产体系大部分母猪从2008年第?0个配种周开始,配种分娩率持续降低,从原来的80%降至只有70%左右。发现真正大的变化是配种周分娩的总产仔数急剧降低,弱仔、死胎、木乃伊没有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问题呢?是疾病吗?如果我们怀疑是疾病,那么哪些疾病会影响繁殖成绩呢?在一个猪场最大可能的无非就是这几种病:(1)蓝耳病:主要是造成母猪妊娠中后期流产,死胎、木乃伊增加,但并不影响总产仔数。(2)伪狂犬病:产房的仔猪至少有10%以上有神经症状,中、大猪几乎没有症状,死胎、木乃伊都会增加,流产的母猪不分前后期。(3)细小病毒病:只要胎儿的免疫系统开始形成就不会感染细小病毒(一般是70—75d),因此细小病毒对总产仔数虽有影响,但也只影响有限的几个星期,不会增加死胎数,主要增加木乃伊,细小病毒大部分见于第一胎、第二胎的母猪,并且不会导致流产。(4)可能还有猪瘟、弓形体等引发的流产,要注意鉴别。我们的生产记录分析排除了蓝耳病、伪狂犬及细小病毒,那么会是乙脑吗?有可能。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