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滥用背后的利益链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西方现代养殖技术和猪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从一家一户的个人养猪发展到每场规模上万的产业化,全国生猪出栏量从1978年的不到2亿头到2014年的7亿头,居世界第一。
养殖户总希望有特效、效果快的药物,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加大剂量使用已是普遍现象。”欧倾国说,养殖户用药时常凭经验、感觉,随意改变剂量,更有一些养殖户将人用抗生素当做兽用。
欧倾国说,在兽药领域,抗生素产品更新换代特别快,一个新兽药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大约只有2 —3 年时间。
慢慢地,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把抗生素视为预防和治疗畜禽病的万能药,在疾病高发时,使用过程中盲目加大剂量。此外,某些抗生素具有一定的促生长效果,被一些国家列为饲料级添加剂容许长期添加在动物饲料中,目前我国已批准了土霉素、黏杆菌素、杆菌肽等20多种抗生素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养殖密度增大,疫病成了养猪成功与否的最大障碍,源于西方的“加药保健”养猪方式,迅速被各个养殖场复制推广,风靡至今。
这显然与它背后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新兽药上市的头两三年是利润最高的。”欧倾国介绍,新药上市初期,由于寡头企业垄断生产,企业的利润至少有50% ,而经销商利润亦有20%.但随后市场竞争加大,利润空间下降,“现在,2004年开始热销的氟苯尼考正处于利润下降期。”欧倾国说,目前多数经销商门店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抗生素产品的销售业绩,大约占60%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抗生素生产企业业务员告诉记者,作为厂家在兽药门店的驻店员,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协助门店推销厂家的产品,其经济收入与产品销量挂钩。
为何抗生素在养殖业中滥用成灾?
生产企业与经销商想方设法给新药找卖点,推销新型抗生素,“三鲜汤”、“黄金搭档”等商品名层出不穷。
三四年前,广东四会市知名兽药经销商欧倾国(化名),极力向养猪户推广替米考星产品。而此前他所代理的氟苯尼考产品早已不在他推广范围之内。
为何会有这种变化?欧倾国坦言,替米考星的利润高于氟苯尼考是他改变推广计划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由于科研证实替米考星具有一定的预防蓝耳病的作用,近年来,替米考星制剂产品销售特别火爆,价格高,企业给经销商利润也高。
畜牧业一年吃掉近8万吨抗生素,比人用的还多8%!
源于西方的“加药保健”养猪方式,迅速被中国养殖场复制推广,风靡至今。
养猪十多年来,罗明一直遵循着这样的养猪保健方式,不敢丝毫怠慢。罗明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只有一个——预防细菌性疾病。只不过,他不明白为何十几年前的猪极好养,也很少使用抗生素,而今猪病却日益复杂,要频繁且大剂量靠抗生素做预防保健,否则猪没法养。
因为防治疾病的需要,抗生素在养殖行业市场巨大。不少兽药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大力推广抗生素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具备药物残留检测资格的各地质量监督中心也会不定期地进行抽检,但对于“千家万户”式的分散饲养,也无法有效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即便检查到养殖者违规使用抗生素,处罚措施只是一般的批评教育和罚款,威慑力度有限。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