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动物防疫合作社章程,由合作社统一购进药品,集中签订动物防疫服务订单,由合作社负责人组织人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除防疫成本,效益的10%作为合作社内部运作流动资金,其余由合作社、监事按照工作量分配给参与防疫工作社员。初运行,动物防疫合作社全年效益较村级防疫员零散服务高出1.5万元~1.8万元,每名村级防疫员收入达到3万元~4.2万元。
◆组织形式和人员分工
减轻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压力。呼图壁县乡镇站只有4~5名技术干部,既要组织动物防疫工作,又要承担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生产指导、技术服务等工作,任务繁重且责任大。成立动物防疫合作社后,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由合作社来牵头,乡镇站对合作社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核心,把常规免疫工作推向市场,从而把乡镇站的人员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其它业务和管理。
在长期的动物防疫工作中,县域内畜牧业养殖散户多、面积大、不集中,村级防疫员开展工作较为困难,部分养殖户上门多次仍无法完成免疫,变相增加防疫成本,加之重大动物防疫疫苗政府全额买单,村级防疫员全年工资固定,造成部分防疫员收入不稳定,流动频繁,因人力资源不足,造成动物防疫工作迟滞。成立动物防疫合作社主要是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在集中了优秀防疫员入社,取长补短、凝聚人心,统一县域动物防疫等各类服务收费,统一服务质量等,最大限度发挥了村级防疫员的职责,保障了村级防疫员的收入,提高村级防疫员积极性,稳定了村级防疫员队伍,并在关键时刻,合作社成员将作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分队的一线主要组成人员。
在未成立合作社时,由于个体运作,防疫工作很难形成合力,由于势单力薄,签订订单有限,且由于熟人、关系户,无制度和章程的约束,动物防疫工作疫苗及劳务费用收费不统一,服务市场竞争不平衡,收入存在短板。成立动物防疫合作社后,防疫员收入有了明显增加,由年收入1.5万元(含日常服务费)增加到3.45万元。
稳定了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扭转了防疫工作被动局面。2010年以来,村级防疫员按照流动式管理模式,防疫员流失严重,乡镇防疫工作任务繁重,防疫队伍组织困难。成立县动物防疫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后,从2011年秋防开始,村级防疫员在开展日常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之余,实施开展常规动物免疫工作,实行有偿服务,这在全面完成动物防疫基础上,减少了养殖户因其它疾病造成的损失。
增强了村级动物防疫人员防疫责任心。合作社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村级防疫员给予额外奖励500元,激发了工作热情。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争当优秀,按时参加合作社召开的动物防疫工作会议,按签订的合作社章程要求,及时开展订单式免疫工作,报送防疫工作进度,按时或提前完成防疫任务。
◆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
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社设立有专门帐户,制定有服务报酬资金分配方案,实行按劳分配补助与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及时兑现报酬。合作社由多年工作经验的村级防疫员担任负责人,或由村级防疫员投票选举产生,注册成立合作社,乡镇政府、乡镇畜牧兽医站各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参与指导和组织村级防疫员开展日常的合作社理事工作,并与一名村级防疫员共同组成监事会,每一届任期3年。合作社可吸纳养殖大户和具有养殖经验、动物防疫经验的村民。
新疆呼图壁县各乡镇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基础,由经验丰富,有组织管理能力,技术过硬的村级防疫员为动物防疫合作社负责人牵头注册专业合作社,以村级防疫员为主要成员吸纳会员人社,组织乡村兽医、养殖大户技术员、养殖专业户,按照技术入股方式运行。
◆成立前提和目的
动物防疫合作社于2011年5月起在呼图壁县大丰镇动物防疫检疫站、五工台镇动物防疫检疫站试运行,2012年10月便有两个合作社注册成立,有社员19名。在县畜牧兽医局的指导下,以动物防疫工作为主,为全县畜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 社会效益考量
◆经济效益考量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