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场免疫中的10种免疫现象-畜牧养殖

5.3 实例:有研究证明,PRRSV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可使病毒在胎儿体内的复制比单独注射病毒显著增强。猪肺泡的巨噬细胞培养物中,加入一定滴度的PRRSV抗体,可使PRRSV产量明显增加,甚至会提高10倍~100倍。这就是为什么频繁出现猪场注射了蓝耳病疫苗后10天~30天出现蓝耳病暴发的原因。   2 免疫抑制   3 免疫麻痹   2.2 机理:一是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的免疫应答减弱,如皮肤、器官移植时而使用免疫抑制药。二是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而致免疫抑制。三是理化因素(过量的氟、放射线辐射)、营养性因素、不良应激因素等。   母源抗体到达胎儿的途径取决于胎盘的结构。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及家兔的胎盘是血绒毛膜性的,也就是母体血液直接和滋养层接触。这种类型的胎盘容许IgG通过,母体的IgG可以经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因此,新生婴儿具有和其母亲同样水平的循环IgG。但IgM、IgA和IgE不能通过胎盘。   变态反应的本质也是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和排斥异物的过程,有其对机体有利的一面——排斥病原(变应原),同时由于反应过于强烈,造成了组织损伤和功能碍障。   免疫实例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在时在分析猪瘟免疫失败的三个原因中,先天持续感染带毒母猪造成的免疫耐受使疫苗免疫无效是其中一个原因。由于母猪带病毒,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胎儿在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抗原,按Burnet的耐受形成理论,仔猪出生后对猪瘟疫苗抗原当然形成耐受,对猪瘟疫苗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反应性。   变态反应可分为四型,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为注射疫苗引起的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多发生于疫苗注射后不久即发生,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这种情况应尽快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急救。   5.1 含义:所谓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DE)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免疫产生的抗体不但不能提供保护作用,反而有助于病毒的复制,使病毒数量大大增加。   6.2 机理:局部免疫也称黏膜免疫,由机体的黏膜免疫系统来完成。人们早已发现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及黏膜下存在淋巴细胞,近30年来,黏膜的防御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并提出了黏膜免疫系统,即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的概念。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其产生的抗体占抗体输出总量的60%~70%,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5.2 机理:蓝耳病的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与登革热病毒非常相似,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表面存在群特异性决定族和型特异性决定族,群特异性决定簇为黄病毒(包括登革病毒在内)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称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族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称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二次感染时,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者可不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称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   4.免疫缺陷   反刍兽胎盘呈结缔组织绒毛膜性,即绒毛上皮直接和子宫组织接触,而马和猪的胎盘则为上皮绒毛膜性,胎儿胎膜的绒毛上皮和完整的子宫上皮相接触。具有这两种胎盘的动物,免疫球蛋白分子完全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幼畜必须从初乳获得抗体。   初生动物吸食初乳到肠道后,消化道的蛋白分解能力较低,初乳中含有胰酶抑制剂使蛋白分解能力进一步减弱,因此初乳中的蛋白质不能被降解而大部分保持完整状态。经过肠道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摄入细胞内,由此进入乳糜管或肠道毛细血管,最终达到血液循环,因此新生动物才能够得到大量母源抗体的输入。   但母源抗体对仔猪的免疫有干扰,如口蹄疫的免疫,仔猪首免为何提倡40~45日龄,因为仔猪的口蹄疫母源抗体可维持1~1.5个月。给母源抗体的仔猪于21日龄、28日龄、40日龄和60日龄接种口蹄疫灭活苗后,分别检测抗体,结果40日龄、60日龄仔猪产生抗体水平更高。这说明母源抗体的干扰。   1 免疫耐受   3.2 实例与机理:如将大剂量的肺炎球菌Ⅲ型荚膜多糖抗原注入小鼠体内,结果无抗体检出,此为免疫麻痹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体内产生了抗体,只是由于这种难以降解的Ⅲ型荚膜多糖抗原持续存在,当抗体一旦产生并进入循环中,即迅速被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被降解破坏,而不能被降解的抗原又进入循环中,继续与抗体结合,造成耐受的假象。   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疾病的过程有全身性的,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症等;有的是局部性的,如呼吸道变态反应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皮肤变态反应包括荨麻诊等;消化道变态反应包括采食饲料引起的过敏症等;传染性变态反应包括诊断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等。   9.3 临床意义    在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初次应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应答,或称回忆应答。   6.3 实例:正因为机体有这种的免疫特点,所以猪的某些疫苗可以通过滴鼻来进行免疫,例如,猪伪狂犬疫苗的免疫,常在三日龄进行滴鼻免疫,让呼吸道局部尽快产生抗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能力,而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就是呼吸道。目前用于猪局部免疫的疫苗还有猪肺疫口服活疫苗;猪布鲁氏菌2号口服疫苗。   猪瘟免疫问题,研究证明,免疫母猪所产仔猪,20日龄前母源抗体滴度较高,对强毒攻击有保护力,其免疫程序,大部分意见认为应在20~25日龄首免,60~65日龄二免。   1.4 临床意义 上面免疫实例中谈到的带猪瘟病毒的母猪引起仔猪对猪瘟疫苗的耐受,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是淘汰带毒种猪(带毒种公猪也可通过精液传给胎儿)。也出于免疫耐受形成理论的指导,在母猪妊娠期,最好不要随意注射活疫苗,以免活疫苗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当然我国研制的猪瘟弱毒苗-C株不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和继发性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疾病等原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在“免疫抑制”中列举不少免疫抑制性疾病,实际上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而致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损伤都可以引起免疫缺陷,这里就不再叙述。   8 超前免疫   9.1 含义   初乳富含IgG和IgA,并且也含有一些IgM和IgE。初乳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IgG,约占其全部免疫球蛋白的60~90%。如母猪,在产后泌乳的早期,IgG占乳中免疫球蛋白总量的80%,其次为IgA和IgM。在泌乳的头三天,IgG和IgM就降至早期初乳水平的1/10弱,IgA则降低较少。   初生幼畜生后早期喂饲初乳,对增强幼畜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