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奶牛养殖业成为
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附红细胞体病已严重危害到奶牛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成年牛较易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垂直传播(母传子)、间接传播(蚊虫叮咬),并且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以将奶牛体内的附红细胞体完全清除,所以此病较易反复,存在较大的治疗难度。 1.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体温、采集正常,产奶量突然下降,有少量浆液性鼻液从鼻孔中呈细线状流下。发病中期:体温39.5℃~41℃,采食量较少,反刍次数减少,咀嚼无力,排水样稀粪。发病晚期:体温正常,食欲废绝,排少量软粪,含水较多,并杂有黏液和黏膜组织,乳房表皮及外生殖器皮肤呈黄疸色。 2.治疗措施 症状轻微能自由采食的,可以饲喂抗附红细胞体药物。病情严重的,必须静脉注射药物,此时胃肠道蠕动功能较弱,全身其他多个器官功能减弱,必须采取补液,强心,消炎,健胃,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治疗措施,同时,增加抗附红细胞体药物,如链弓双克、黄色素等。对于长时间未采食,尤其是产犊在第三胎以后的奶牛,应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防止奶牛瘫痪。此外,奶牛发病在临产前240天~280天,应谨慎用药,最好坚持在产犊后治疗,此段时间易引起犊牛的死亡。如果奶牛产犊后发病,在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奶牛乳房及子宫是否有炎症,在炎热的夏季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