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牛550公斤,出290公斤肉。”一头牛从“老牛”眼前一过,他脱口报出了两个数字。上称一约,上下差不过2公斤。
“老牛”属牛,33岁,名叫杨广富,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大寺杨村农民。杨广富相牛的这个本事可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他从14岁就开始贩牛,跑遍了大江南北。在牛行里摸爬滚打近20年,当地的同行都称杨广富为“老牛”。 2001年,杨广富一天一次贩运300头牛,净赚6万元,让他在国内贩牛圈名声大噪。北京一家牛肉加工厂,要在一天内收齐300头重500公斤以上的鲁西黄牛,这批牛必须在当日的24点前抵京。一头牛给经纪人200元的差价。
消息一出,阳信贩牛圈炸开了锅,却没人敢接这个差。
杨广富却有这个胆。因为他懂得背后的商机。北京的那家牛肉加工厂是阳信这片黄牛集散地最大的客户,如果能够赢得这个客户,以后贩牛就不愁销路了。可300头牛毕竟不是小数目。从上午9点接到电话的那一刻起,杨广富的这一天都在按秒计算。这下老牛在牛行里闯荡近20年的人脉积累派上用场了,到了中午,养殖户、牛贩子给杨广富牵来了400多头牛。可是每头牛要是过秤称重,一头牛最少3分钟,400多头牛就得称一天。为了抢时间,杨广富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全凭自己的一双眼睛,一双手,不用过秤。凭着过人的本事,杨广富用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选出了300头500公斤以上的肥牛。
当天夜里,300头鲁西黄牛准时到达北京的那家牛肉加工厂,最后称量的总重量与杨广富目测的结果误差不到50公斤。
杨广富出了名,也赢得了买家的信任。北京、天津、河北各地的一些知名企业,主动找上门来。2002年底,杨广富象平时一样到北京运牛,交接时与客户的闲聊,让他彻底动摇了自己这20年来的贩牛生意。原来,客户算得一笔帐让“老牛”开了窍:屠宰牛比贩牛利润高得多。
2003年4月,杨广富拿出贩牛积累的100万元资金投资建厂,直接初加工。可是三个月过后,算盘一打,杨广富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了20多万元。
原来杨广富根本不懂精细加工,牛身上的肉都按一个价卖,无法满足客户不同需求。2003年底,杨广富以15万的年薪“挖”来了一位“行家里手”李师傅。一个懂活牛,一个懂肉类分割,“老牛”的工厂柳暗花明。一头900公斤重的鲁西黄牛,李师傅按照不同部位、不同国别和不同的吃法分割出210个种类,每个种类分销给不同的客户,一头牛全部精细分割,“宰”出了2万元高价。
现在,厂里几乎每头牛都能卖到1万5到2万元。就算隔着一层牛皮杨广富也能对牛的构造了如指掌。生产的牛肉已经打入小肥羊、福城肥牛、三千里烤肉等知名餐饮业,每天仅北京的销售量就达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