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业一直是黑龙江省红星农场职工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大部分职工充分抓住了各种机遇,然而也有少数养殖户因为抵御不住市场波动,养殖模式落后,没有从奶牛业中得到实惠。但后来他们在农场的扶持和帮助下,走出了发展的误区,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跟风跑——赔了夫人又折兵
循规律——持之以恒好发财
第六管理区奶牛户武志学断断续续养了几年奶牛,可到头来,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还赔了1万多元。2002年,武志学以每头1.4万元的高价买了3头奶牛。2004年,当他的牛群发展到7头的时候,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推动,农场一时出现了纷纷转产,抢包土地的局面,奶牛业开始迅速滑坡。他怕奶牛不值钱,就以每头4000元的价格全部卖了出去。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奶牛刚卖出去不久,农场出台扶持政策,使奶牛业又热了起来。一想到这事,他就后悔不已。
当市场牛价波动时,像武志学这样的养牛户常常出现心态不稳,跟风跑的现象。牛价下跌时,唯恐一跌再跌,牛价越低越卖牛。为此,每头牛损失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
第一管理区奶牛户王连军却在农场的帮助下,很好把握住了市场的规律。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的牛群就扩大到18头,而且全部都是品种纯、产奶量高的优质奶牛。
为了增强养殖户应对市场的能力,农场通过宣传教育把现代化的市场理念灌输给职工,动员养殖户,把奶牛低谷期看成是发展的最好时机,在奶牛低谷期大量购入优良高产奶牛,淘汰劣质奶牛,进行奶牛业结构调整。为了给职工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农场动员全场党员干部先后两次为奶牛户筹集资金507万元。为此,在奶牛业低谷期,这个农场的奶牛存栏不但从原来的470多头,增加到1000余头,而且还调优了牛群品质。
粗放———赔钱之祸
精管———发展之本
说起养牛,第三管理区章孝荣可谓是满腹苦水。2001年,购买奶牛不但可以向银行贷款,每头牛农场还给2000元补贴。章孝荣同老伴商量:“何不借农场政策多买几头牛?”于是,他向银行贷款10万元,买回了大大小小16头奶牛。这些牛怎么“安置”呢?他就在自家的菜园里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牛棚。2004年农场集中建了高标准的奶牛小区,别人家的牛都住进了公寓,而他却说:“住那玩意多费钱?怎么养还不是养?”于是他的奶牛一直是“晴天太阳晒、阴天大雨浇,冬住鼓风楼、夏季住水牢”。管理区动员他种植青贮,他就是不种。几年下来,他的奶牛头数发展到了30头,但令老章挠头的是,老两口吃了很多的辛苦,就是赚不到钱。只有11头奶牛产奶,且产奶量还不高,“吃饭”的多,“干活”的少,效益肯定上不去。
有些养殖户重数量,轻品质。一味地追求扩大规模,不注重挖掘奶牛个体的利润潜质,养殖方法粗放,投入费用高,得到的回报少。
同是第三管理区的陈文昌尽管养牛不多,却尝到了养牛的甜头。2004年他花了8000元钱买了一头怀犊的成母牛,同时在管理区畜牧人员的帮助下,应用了养殖冻精配种和雌雄鉴定技术,令他高兴地是,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现在的5头牛吃的是青贮、杂粮和农作物秸秆合理搭配的饲料,住的是冬暖夏凉,清洁舒适的奶牛公寓,每头日产奶在30公斤以上。于是,他逢人便说“儿子娶媳妇盖新房,这全是我家那5头大奶牛的功劳。”
为了彻底根治管理粗放问题,农场从2004年开始先后投资200万元,用于奶牛业基地建设,同时配套兽医综合服务站13个、收奶站13个,实现了防检疫、看病不出户。与此同时,在舍饲新技术应用方面,农场每年都去上海、北京等地选购优良冻精,冻配率达100%。在技术服务上,农场为每个基层单位配齐了畜牧助理和技术员,从东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招收12名畜牧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每年都聘请畜牧专家为养殖户授课,使养殖户受培训率达到90%以上。同时,农场出台“小区奶价高于散户的奶价0.05元;种植青贮作物每亩地补贴40元;买一台挤奶器,补贴2000元”等优惠政策,促使分户养殖奶牛向小区集中,真正实现了集中饲养、集中管理、集中挤奶、集中技术指导、分户经营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