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异性痘疹,可见到典型的红斑、丘疹、水泡、脓疱和结痂、脱落等病理过程,常由于继发感染而使病死率大大提高。 一、临床症状 山羊痘的潜伏期平均为6~8天,最初羊群中个别羊先发病,以后逐渐漫延到全群。典型病例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困难。病羊眼结膜潮红,有的病羊羞明,眼睛有脓性分泌物覆盖。痘病多发生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位,如眼周、唇、鼻、乳房,大部分病羊几乎全身出现数量不等的痘疹。痘疹开始为红斑,1~2天形成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痘疹逐渐扩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半球状隆起结节,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泡,水泡内容物起初呈浆液性,后变成脓性。若无继发细菌感染,病羊3~4周可恢复健康;若继发细菌感染,则病羊最终死于败血症。附病理图片。 二、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防高温,消灭蚊蝇,为山羊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提高抗病能力。 2.搞好预防接种:不同品种的山羊,在30日龄后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皮内注射接种,每只1头份、约0.5毫升,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 三、处置措施 因本病属于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应采取扑杀、烧毁等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