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绵羊是世界海拔最高地区的绵羊品种,是青藏高原
养羊业的主体,是广大牧区的主要优势资源,也是我国
养羊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广大牧区海拔高,气候恶劣,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牛羊越冬困难,生长发育缓慢,有些牧区草场严重超载、退化,牲畜“夏肥、秋壮、冬瘦、春死亡”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加之长期以来,
畜牧业还没有摆脱“靠天养畜”的落后状况,致使牧区的
畜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和增加牧区牧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农区丰富的饲草料资源进行牧区绵羊生产补饲,是提高牧区
养羊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通过试验研究精料补饲水平对藏绵羊生产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和对各项指标动态变化规律的剖析,为牧区绵羊生产选择适宜合理的精料补饲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试验动物与分组从藏区某牧场购1岁~2岁左右身体健康的藏羊30只,体重28.15千克±3.12千克,并在过渡期末按同质原则分为3组(I、Ⅱ、Ⅲ组),每组10只。采用单因子分组试验设计,以青干草为基础日粮,研究3个精料补饲水平对藏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I组:青干草+精料补充料150克;Ⅱ组:青干草+精料补充料300克;Ⅲ组:青干草+精料补充料450克,各试验组互为对照。
日粮组成与饲养管理以藏羊营养需要量相关研究和生产中应用为依据,结合当地
饲料资源,配制精料补充料。精料补充料组成:小麦28.5%、豌豆22.0%、麸皮20.0%、玉米19.0%、菜子粕8.0%、石灰粉1.0%、盐1.0%和添加剂0.5%。青干草营养成分分别为干物质93.67%、日粮有机物9.40%、粗蛋白7.50%、总能每千克20.23MJ、消化能每千克7.69MJ、酸性洗涤纤维29.66%、钙0.42%、磷0.13%。
整个试验包括预饲期(15天)和正式试验期(60天)。预饲期内继续饲喂精料补充料,每天补饲2次(精料定量,粗料不限饲),精料喂量由每只每天100克开始逐步增加,至预饲期第10天达到每只每天300克。
日增重测定在试验各阶段始末及正式试验期内每隔15天称重1次,于早饲前空腹称重。
消化代谢1.样品的采集。采用全收粪法和收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于正式试验中期给试验羊分别佩带收粪袋,进行6天消化与代谢试验收集期。2.测定指标。
饲料样品粗蛋白(CP)、粪氮、尿氮(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
饲料样品及粪干物质(DM)、有机物(OM)(采用实验室常规分析法);
饲料样品及粪酸性洗涤纤维(ADF)(用VanSbest分析法);
饲料样品及粪钙(以干灰法消化后,用高锰酸钾法测定);
饲料样品及粪磷(用钼酸铵偏钒酸铵比色法进行测定);
饲料样品中能量、粪能(用氧弹式热量计测定
饲料和粪能值)。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用平均数±标准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
结果精料补饲水平对藏羊日增重的影响各试验组间预试期始重、末重(正式试验期始重)、日增重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试验羊具有较好的同质性。Ⅱ、Ⅲ组正式试验期末重极显著高于I组(P<0.01)。从全期平均日增重来看,Ⅱ、Ⅲ组极显著高于I组(P<0.01)。从全期平均日增重来看,Ⅱ、Ⅲ组极显著,高于I组(P<0.01),Ⅱ、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Ⅱ、Ⅲ日增重效果一致,都显著高于I组。
DM和OM表观消化率的变化各组间的DM、OM摄入量和消化量依组次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P<0.05)。试验结果显示,粪中DM、OM均以Ⅱ组为最低,多重比较表明,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3个试验组DM和
OM的表观消化率表现出相同变化规律,即Ⅲ组显著高于I、Ⅱ组(P<0.05),Ⅱ组亦有高于I组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
能量表观消化与代谢的变化各试验组能量摄入量随DM摄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Ⅱ组的日排粪能低于I组(P<0.05)和Ⅲ组(P>0.05)。
各组间表观消化能和代谢能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Ⅲ组显著高于I组(P<0.05),Ⅲ组有高于Ⅱ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能量表观消化率和代谢率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Ⅱ、Ⅲ组显著高于I组(P<0.05),Ⅲ组亦有高于Ⅱ组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
氮表观消化与代谢的变化3个试验组的氮消化量和存留量均随氮摄入量的增加(P<0.05)而显著升高(P<0.05);粪氮和尿氮量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即Ⅲ组显著高于I组(P<0.05),Ⅲ组有高于Ⅱ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结果显示,Ⅲ组的氮表观消化率和存留率显著高于I组(P<0.05),Ⅲ组有高于Ⅱ组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
ADF表观消化率的变化I组的
ADF摄入量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后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ADF消化量而言,3个试验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Ⅲ组
ADF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I组和Ⅱ组(P<0.05),Ⅱ组亦有低于I组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
钙磷表观消化率的变化3个试验组钙和磷摄入量依组次均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每天排出粪钙磷量随摄人量而升高,但Ⅱ、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钙磷的表观消化量显著高于I组(P<0.05);对于钙的表观消化率而言,Ⅲ组显著高于I组和Ⅱ组(P<0.05),Ⅱ组有高于I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磷的表观消化率而言,Ⅱ、Ⅲ组显著高于I组(P<0.05),Ⅲ组亦有高于Ⅱ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讨论精料补饲水平对日增重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精料补饲量的增加,3个试验组的全期平均日增重也随之提高,说明补饲精料对提高藏羊的生产性能十分重要。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呈现递增的趋势,可能是因为随精料补饲量提高,日粮中可消化营养物质增加,营养水平升高,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增加,因此,试验羊日增重也随之提高。试验结果表明,肥育期的长短应视饲养水平和肥育效果而定。肥育期过短肥育效果不显著,过长育肥羊的
饲料报酬低,效果亦不佳。
精料补饲水平对DM和OM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随着精料补饲量的提高,干物质自由采食量(DNl)呈现出上升趋势。Khalili选用
奶牛自由采食天然干草和燕麦+箭舌豌豆干草,同时补饲小麦粗面粉,试验结果表明:当精料从0增加到每天5千克时,
奶牛对干物质的采食量每天增加了3.72千克。说明日粮中是否含有混合精料,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摄入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营养水平越高,采食的干物质越多,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日粮精料比例而升高。这说明,随日粮精料比例的提高,即使粗
饲料本身的消化率会因负互作效应而有所降低,但因其在日粮中比例减小,最终日粮
DM、OM的消化率均会提高。精料补饲水平对能量表观消化与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各组间能量的摄入量亦显著升高。这说明随日粮中的粗料逐渐被精料所取代,反刍动物日粮的能量价值将逐渐升高。本试验中,Ⅱ组的粪能均低于I组和Ⅲ组,是因为Ⅱ组日粮中的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比例适宜,使日粮消化率提高,最终导致粪能损失减少。试验结果显示,随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3个试验组表观消化能和代谢能呈现出上升变化规律,这可能是造成3个试验组平均日增重也随精料补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能量表观消化率和代谢率也表现出随精料补饲水平提高而上升,每天150克精料补饲量最低可能是由于其日粮中粗料水平较高,对各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精料补饲水平对氮表观消化与代谢的影响在反刍动物瘤胃氮代谢上,氮存留率(RNR)比其消化率更有意义。RNR是动物机体对饲粮蛋白质利用程度的直接指标,而氮的消化率却不能准确地说明被消化吸收的程度,试验发现,藏羊的氮存留量随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试验结果显示,提高精料补饲水平,氮的表观消化率和表观存留率均会提高。对反刍动物蛋白质
饲料的评价,应以饲喂该
饲料后,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和饲粮氮的存留率为标准,同时要兼顾
饲料成本及生产效益。从试验结果可知,氮的表观存留率在每日精料饲喂量为300克和450克时显著高于150克的喂量,而300克与450克之间则差异不显著,说明此两种精料补饲水平的日粮对藏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不明显。从经济成本上考虑,精料比例较高,无疑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而在藏羊肥育中采用精料喂量300克时,可达到与450克相同的氮消化代谢结果,并满足藏羊对氮的需求。
精料补饲水平对ADF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中,提高日粮精料添加水平,日粮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呈下降变化,这是一种“负互作效应”,这一规律在其他研究中曾有报道。导致负互作效应产生的机理,目前存在多种解释。其中多数认为“pH效应”与“碳水化合物效应”的解释更为合理。因此,由于负互作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