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工程提升胶南肉羊产业水平

  
  去年,山东省青岛胶南市畜牧兽医局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百名畜牧科技人员牵百只优质种羊进百家农户的“三百”活动。一年来,全市通过建立肉羊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无偿送良种下乡,无偿送技术下乡,大力发展肉羊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胶南市山多、岭多、草广,宜牧林地近百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60万吨,全市年饲养肉羊达60万只,正如胶南市畜牧局刘局长所说,肉羊对于胶南畜牧业来说是个大产业,是农民的钱袋子,必须下大力气,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全市肉羊全部良种化。去年,市畜牧服务中心引进了100只纯种波尔山羊种公羊,无偿分送到12个镇区的100个养羊大户手中,对外开展配种服务。为充分发挥杂交优势,避免近交现象,百只种羊全部由市家畜改良站统一编号,协调管理。

  为使“三百”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市畜牧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联户制度”,将百名畜牧科技人员与全市的规模养殖大户、养羊大户结成“对子”,建立了“联系卡”,将服务情况一一进行登记。通过开展“三百”活动,重点解决养殖户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广畜牧兽医科学实用技术,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

  为给养殖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市畜牧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联户”专家组。专家小组对科技人员在技术指导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全面指导,必要时亲临现场直接对养殖大户进行指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及时搞好畜牧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收集、调研与发布,为养殖户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科技人员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队伍的业务素质。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经验交流。

  根据肉羊改良工作的需要,他们以市家畜改良站为龙头,在山羊饲养较为集中的铁山、藏南、宝山、六汪、胶河、大村等镇设立了80个波尔山羊配种站(点),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肉羊改良网络。为规范种公羊的管理和使用,他们根据肉羊资源分布情况,合理配套种公羊,由市家畜改良站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生产中的责权利,同时制定了《饲养管理规范与技术规程》,以规范农户对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畜牧系统开展的“三百”活动,被村镇干部称为“富民工程”。六汪镇夏家庄村养羊大户刘长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只本地母羊,每年生2胎,平均生3只羔羊,出栏总重90公斤,可收入1100多元;如果用波尔山羊配种,同样是3只羔羊出栏重可达120公斤,而且出肉多、好卖,可收入1500多元。他共养了40只母羊、2只波尔山羊公羊,一年出栏羔羊120只,收入6万多元,比以前多收入近2万元。在他的带领下,这个村现存栏山羊1200多只,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专业村。藏南镇的赵连庆两年前花3000元从济南买回一只波尔山羊杂交公羊,羊长成后比本地羊体形大了将近一倍,繁殖的后代也比本地羊长得快,附近的乡亲们都牵羊到他家来配种,一年可对外配种200只,每次收费15元,年收入3000元,扣除饲养成本500元,纯收入2500元,不到两年本钱就回来了。市畜牧服务中心这次免费为他送去了纯种的波尔山羊。在胶南像刘长友、赵连庆这样的农民有1000多户。

  “三百”工程的实施,提升了胶南市的肉羊产业化水平。市畜牧服务中心计划用3年时间培植500个养羊专业户,建立存养量1000只以上的肉羊基地(村)20个,使肉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年出栏量30万只,实现肉羊产业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发展,真正把肉羊产业做成富民兴农的骨干产业。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