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滴虫病是由毛滴虫寄生于鸽的上消化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
1、流行病学:本病潜伏期为7~20天,任何品种、年龄的鸽及其他禽鸟均可发病。病鸽是主要的传染源,其口腔溃疡病灶及唾液内聚集大量虫体,成鸽通过接吻或用嗉囊乳哺育幼鸽而直接感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创伤感染,主要寄生损害部位在消化道。
2、临床症状:病鸽表现精神沉郁,呆立,闭眼,羽毛松乱,腹泻和消瘦,食欲大减,常有吞咽动作,并从口腔流出黏稠呈浅黄色的黏液,有时带有大量泡沫,饮水增加。病鸽嗉囊下垂,咳嗽,呼吸受阻,有轻微的“咕噜”声。下颌外面有时可见凸出,手触之可摸到黄豆大小的硬物。乳鸽与幼鸽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成鸽。
3、病理变化:口腔黏膜的表面有针尖大小、界限分明的干酪样病灶,随病程进展病灶可扩大并连成一片,干酪物逐渐堆积,可部分或全部堵塞食道。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病灶可扩展至整个食道和鼻咽部。嗉囊、腺胃以及消化道下段物病变。肝脏有稀疏的黄色坏死点或广泛的豆腐渣病变。
4、防治措施:由于鸽毛滴虫病是有成鸽传给幼鸽,因此应及时将病鸽隔离,最好淘汰病鸽和所有带虫者。鸽场内应保持通风干燥,定期彻底消毒,注意饮水卫生,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发现本病后,可用0.1%鸽滴净溶液饮水,使用2天;或0.05%二甲硝咪唑溶液饮水,连用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