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的鸭稻共育高产模式


  金秋十月风清气爽,丹阳延陵镇嘉贤米业稻共作生产基地内,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摆,肥硕的稻鸭已从田间集中到了待售区,一派丰收景象。稻鸭共作生产模式2004年从日本引入国内以来,经过近8年的摸索现已在当地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态势。   

  在基地,稻鸭共作基地及嘉贤米业公司的负责人谢桐州告诉记者,今年基地430亩的有机稻亩产有望达到750至800斤;近万只稻鸭已销出大半,作为生产“工具”的稻鸭原本不依赖其获利,但由于受到消费者的认同预计也能有不错的收益。  

  吴柏生负责为上门收鸭的客户捕鸭,稻鸭带有野鸭基因,平时在田间捕虫吃草,野性十足。  

  为防止稻鸭被逼着飞出圈养区,吴柏生每次都要将鸭子赶入屋内,关门捉鸭。  

  稻田通过养鸭治虫鸭粪肥田,不施用农药化肥,再加上秸秆还田等措施,田间地力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有机质含量比一般田块高出近1倍;同时,鸭子吃剩的害虫,还引来了天敌,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田间生态系统。  

  谢桐州介绍说,由于优质农产品无法实现优价,稻鸭共作生产模式的推广一开始并不顺利;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优质稻米的效益不断显现,农民、消费者、企业达到了共赢。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