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期移栽、放养。连作早稻由于育秧前期气温较低,秧苗生长较慢,秧、龄要30~35天,晚稻20~25天可长成4~5片叶龄的壮秧,移栽后扎根返青快,10天左右开始分蘖,雏鸭就可以放到稻丛问过野生化生活。为了使放养的鸭适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必须掌握在水稻移栽之前38~42天,将受精鸭蛋进箱孵化,经28天孵出雏鸭,在室内培育10~14天放养到稻丛间过野生化生活,才能兼顾双方的适宜生长发育要求。
2、合理密植。水稻的种植方式和密度,既要有利于鸭在稻间穿行活动时少伤害稻苗,又要兼顾当地种植习惯,因此早晚稻以宽行窄株的密植方式为宜。一般采用移栽,不采用抛栽或直播的方式。假若有采取抛栽或撒直播的稻田,由于没有行株距可分,水稻生长前期,鸭在稻丛(株)间的觅食活动,不同程度会伤害一些稻苗。为了补足苗数,除了适当推迟放鸭时间外,还要比不放鸭的稻田多抛些基本苗,或多播些芽谷。
鸭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既要考虑稻间饲料能保证鸭的生育需要,又要考虑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以每亩放养15只左右、8~10亩放养120~150只组成一群,这样既有利于避免过于群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到圈定范围稻问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达到较均匀地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在放养雏鸭时,最好在一群鸭中放养3~4只1~2个周龄的幼鸭,以起到遇外敌时能预警,回躲风雨棚时能领头的作用。但是必须注意,不能在大于1~2个周龄的群鸭中放入小雏鸭,以免受到幼鸭的虐待。为了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放养前每只鸭还需注射预防鸭瘟等的疫苗。
3、适宜运筹肥水。鸭属水禽,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要有浅水层,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泥混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大田丰产沟要挖得深些,并在沟内始终保持3~5厘米深的水层,供鸭洗澡之需。通过分片搁田的办法,解决鸭在田内饮水和觅食需要,即在一片田中拉一道塑料丝网,其中一半稻田内保持水层,把鸭赶进去;另一半排水搁田,搁好田后复水,将鸭子赶到这一半稻田,让另一半稻田排水搁田至达到要求为止。或者把鸭赶到田边的河、塘内过渡3~4天;没有这种条件的可在补饲棚田边挖凼储水,以供鸭临时饮水洗澡,平均每5~6只鸭有一平方米面积,深度以0.5米为宜。为了不影响鸭在稻间觅食生长,最好在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视土质优劣而定,追肥以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代替。
4、生物防治病虫草。稻间害虫主要靠鸭捕食,辅以高效的生物农药。如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可在其低龄期,亩用8000毫克/公斤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进行防治,或每60亩安装一盏频振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以降低害虫产卵量;稻瘟病可在叶瘟发生初期和水稻初穗、齐穗期。亩用2%春雷霉素水剂75~100毫升,或2%灭瘟素乳油60~80毫升,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对水45公斤喷雾;纹枯病可亩用20%井冈霉素悬浮剂25~40克,或12.5井•腊芽水剂50~75毫升,或2%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30~60克对水45公斤喷雾。由于鸭在稻间不断采食和踩踏,田间杂草明显减少;对3叶期前的稗草,由于苗矮嫩,根未扎深,易被鸭踩入泥中或浮于水面而死亡。
5、搞好辅助添饲。从提高野养鸭自食其力的能力、降低成本考虑,放养后尽可能少添饲料,特别是不喂带有激素成分的配合饲料。但是,刚放养10天左右的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补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以便满足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可在稻田一角或田边渠道空地上建个坐北朝南能避风雨的添饲料简易棚(三面可围塑料膜等),面积约10平方米,放置浅底盛水和饲料容器若干个,每天早晚一边把水和碎米、麦、菜等新鲜饲料放入容器,一边呼喊(或敲锣击桶),培养鸭“招之即来”的采食习性。鸭放到稻问20天左右,把桥梁田繁殖的绿萍放养到稻间,形成稻、鸭、萍的自然生态体系,作为鸭的直接补充饲料,又能引来部分食萍昆虫.增加鸭的动物性饲料,绿萍还有固氮功能,老化腐烂后是水稻优良的有机追肥。
6、防止外敌伤鸭。稻田放养的鸭群,除了空中的鹰、乌鸦等飞鸟有时袭击幼鸭外,地面的黄鼠狼、蛇类、鼠类、野猫、狐狸和狗等也会危害鸭子。可用3~4指规格的塑料丝网沿田塍围隔.成本较低,既可防鸭外逃,又可防外敌侵害。围的高度以0.5~0.8米为宜,并按每2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