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2005年10月,
山东省胶州市某
蛋鸡场引进海兰褐蛋雏鸡9000羽,饲养至10日龄时,部分雏鸡出现精神萎顿、闭眼、羽毛蓬乱等症状,随着日龄的增大,症状更加明显,表现为站立不起,不爱运动,逐渐表现为采食量和饮水量急剧下降,病鸡消瘦,后期体重为正常鸡的13~12,排黄色或绿色稀便;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啰音、咳嗽、张口呼吸等),个别严重的出现肿眼,甚至失明;病初不见死亡,发病中后期鸡只表现为极度消瘦,且出现零星死亡。发病率约为60%,死亡率约为23%;死亡高峰处在30~50日龄之间,以后鸡群趋于稳定,但是鸡群个体大小差异很大。
二、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 病死鸡极度消瘦、鸡冠苍白,腺胃极度肿胀成球状,腺胃壁明显增厚,多数腺胃黏膜出血,个别还形成溃疡灶;腺胃乳头轮廓不清,用刀刮可挤出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肝脏、脾脏、肠道、法氏囊无明显肉眼病变;个别鸡肾脏有尿酸盐沉积。
组织切片 取病死鸡的病变部位——腺胃,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腺胃的腺体上皮细胞明显增生,有多量空泡化,腺腔中有脱落的组织块和单核细胞浸润,乳头出口部有大量的上皮细胞脱落和崩解碎片。
三、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 取病死鸡的肝、脾进行触片、瑞氏染色、镜检,未发现任何细菌,同时把病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上培养24~48小时,也没有分离到任何细菌。
鸡新城疫抗体检测 取40日龄病鸡和假定健康鸡各20羽,抽血,分离血清后进行鸡新城疫中和抗体测定,结果新城疫HI平均为7.2(该鸡群于15日龄时肌注新城疫油苗)。同时抗体的均匀度较好,说明本病不是新城疫病。
鸡马立克琼扩试验 用4羽病鸡的羽髓进行马立克琼扩试验,结果呈阴性。
病毒分离 取病鸡腺胃组织经冲洗后研磨,并加适当抗生素后过滤,取0.2毫升过滤液接种9日龄鸡胚,几天后胚体无死亡,发育也无明显异常;传代后鸡胚也无死亡,但胚体发育有所变小。取鸡胚尿囊液与发病康复鸡血清进行琼扩中和试验,出现明显沉淀线。由于缺乏标准阳性血清,对本病毒无法鉴定。所以笔者也只能从症状和特征性病变上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
四、防治措施
1.治疗方法,由于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鸡群发病后,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对防止继发感染可起到一定作用。
2.加强卫生防疫、紧急接种疫苗。将发病鸡全部换舍隔离,对死雏集中深埋,健雏更换场地,原用鸡舍彻底用清水冲洗,并用3%的甲醛热溶液喷洒消毒,1次日,连用3天;饲槽和饮水器等用具用水洗净后再用0.1%的新洁尔灭浸泡消毒;全群鸡用传支H52进行饮水免疫,在饮水免疫前停止供水4小时,并在疫苗水中加入0.5%的脱脂奶粉。免疫4天后用消毒威带鸡消毒,2次日,连用5天,以净化空气,杀灭病原微生物。
3.全群用消肾肿药(0.1%碳酸氢钠)让鸡饮水3天。同时对临床症状明显的病鸡口服氨茶碱片,0.5~1.0克只,1次日,肌注青霉素3000国际单位只、链霉素4000国际单位只,2次日,连用3~5天,取得了较好疗效。
4.全群用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龙胆草、甘草、连翘、蒲公英、桔梗各25克(为1000只鸡1日用量),煎汁拌料饲喂,连用5天。
5.
饲料中拌饲0.15%的病毒灵和禽菌灵粉(0.7克公斤体重日),连喂3天。
6.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调节鸡舍温度,并做到在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通风透气,降低饲养密度,避免发生拥挤,合理调配日粮,做到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同时注意日粮中适当增加禽用多维,特别要在日粮中加倍添加维生素A,降低日粮中蛋白含量,防止尿酸盐沉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五、小结
根据临床症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及相关的化验结果,上述病例判定为疑似腺胃传支。到目前为止,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预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有资料表明,在7~10日龄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滴鼻或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苗H120与新城疫Ⅱ苗混合饮水,35日龄再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苗H52加强免疫,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