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鸭的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1 影响骡鸭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饲养管理方面因素,科学饲养管理推广力度不足,多数养鸭户缺乏育雏技术,是影响骡鸭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1.1 鸭苗选择
  鸭苗好坏直接影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一般应选择眼大,头大,腿粗,体长,卵黄吸收良好无血痕及生理缺陷,被毛松软,色泽发亮,趾蹼有光亮的雏鸭。被毛无光,瘦小,趾蹼皮肤皱褶,卵黄吸收不全的大腹鸭成活率低。另外,患有巴氏杆菌病、肠道传染病的种蛋鸭,其雏鸭成活率低。
  1.2 育雏骡鸭生长速度快,一般育雏7一10天,春、冬季可育雏15天后放养。
  1.2.1 适宜的温度。出壳雏鸭绒毛稀少,自身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抵御外界寒热侵袭的能力弱,必须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环境,才能保证雏鸭成活和快速生长。养殖实践表明,天柱县骡鸭适宜的温度为:1-3日龄30-32℃,4-6日龄28-30℃,7-10日龄25~28℃,1l-15日龄20-25℃。春冬季16日龄、夏秋季10日龄开始可根据气温和雏鸭对热源的依赖性决定是否应采用自然温度。温度偏低,雏鸭畏寒而挤堆,影响采食和运动,严重时雏鸭拥挤堆成“塔”,底层弱鸭苗易被压死或踩死,并易发生呼吸道和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成活率;温度偏高,雏鸭饮水多,采食少,影响正常代谢,体质弱,抗病力降低。
  1.2.2 适时开食。饮水可先饮水,后开食或同步进行。雏鸭出壳4-8小时可开始饮水,方法是用手沾洒拌有大蒜汁的米饭水,让鸭群啄食,或用O。01%高锰酸钾溶液放入浅水盘中饲喂,应做到水不粘毛、湿毛。雏鸭每天应饲喂8-10次。冬季与早春7日龄前不宜放入水中戏水;夏秋季节36小时可适当戏水,但要控制时间,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逐渐增加。开食3-4天后可以由米饭逐渐过渡为全价饲养。
  1.2.3 赶堆分群,合理密度。由于雏鸭合群性强,即使温度适宜,休息时也常堆挤而眠。若温度偏低或羽毛浸水,堆集更严重,易造成死伤或“出汗”(鸭无汗腺,出汗是堆挤后小鸭呼出水气凝集在鸭苗绒毛上所致),受凉而降低抵抗力。因此必须注意观察鸭群活动状况,发现拥挤现象立即驱散,并提高温度和更换垫草。随着日龄增长,应注意及时分群,每群最好不超过50羽。
  1.2.4 保护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骡鸭喜欢嘻水,经常一边饮水一边将水弄到身上冼涤羽毛,因此应注意更换垫料,清除粪便,并保持空气流通,排出有害气体。对食槽、饮水器、圈舍等必须定期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1.3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控制骡鸭染病死亡的重要措施,应加强常规免疫及地方病的重点免疫。由于科技推广力度不足,家禽防疫的社会意识与养禽户的防范意识都较差。防疫意识淡薄,防疫密度过低,是影响天柱县骡鸭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1.4 药物使用不当。滥用药物。多数养鸭户都采取在食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的方法预防疾病,由于无针对性的长期用药,一方面影响了鸭苗的生长速度,另一方面使细菌耐药菌株增加,一旦发病,则难以治愈。此外,多数农户缺乏诊疗知识,发生疫病,未能对症治疗,或滥用抗菌素或盲目崇拜新药等,延误治疗时间,使病鸭出现二重感染,降低了治愈率。
  2 常见疫病防治措施
  2.1 鸭霍乱 鸭霍乱是我县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4~lO月份,早春鸭发病较少。急性病例死亡快,突然发现死于棚舍或池塘边,死前未见任何症状。一般病鸭表现精神不好,行动缓慢常落群,不食,高热口渴。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鼻和嘴中流出粘液。常摇头企图甩出喉头粘液(俗称“摇头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2—3天后关节肿大,脚趾麻木,出现跛行(又称“拐脚瘟”)。剖检表现:喉头粘膜、心外膜及心冠脂肪有明显出血点,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发生严重的卡他性肠炎,肝肿大表现有大小如针头的灰白色坏死点,肝组织触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本病用青霉素、链霉素、强力霉素、磺胺类药以及禽菌灵等药物搭配用药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发病急死亡快,因此应以免疫预防为主。由于骡鸭生长速度快(50~60天可达1.8-2.5kg),注射禽霍乱冻干苗可在体重O。5kg左右时进行,若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苗,需在体重0.75kg左右时进行,预防注射后不能立即放入水中,7天内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2.2 鸭瘟在我县主要发生于6~9月份,流行特点为传播速度快,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除发烧,精神萎顿,不食等一般症状外,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表现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腿麻痹无力,行走缓慢或不能行走,伏地不起等。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病鸭下痢,泄殖腔内充血、出血、后期翻开泄殖腔可见粘膜有黄绿色较硬的假膜。慢性病例还可见流泪,眼睑肿胀甚至头颈部浮肿(俗称“大头瘟”)。典型病理表现为:食道和泄殖腔充血、出血和溃疡,坏死、硬性结痴;肝脏体积变化不明显,呈钢绿色,但切面有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灰黄色或灰色坏死灶。本病目前没有理想药物治疗,除定期消毒外,最好的办法是对产蛋鸭产蛋前预防注射,然后其雏鸭再注射一次疫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可在1—2日龄注射O。1ml鸭瘟弱毒疫苗,其免疫期达3个月。
  2.3 雏鸭副伤寒本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内的雏鸭,死亡率可达80%。症状表现为:食欲废绝,头低翅垂,羽毛松乱,怕冷打堆,下痢腹痛;后期病鸭呈神经性痉挛,突然倒地,头向后仰,有时背部翻转,腹部向上,俗称“仰卧病”。防治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每只5—15mg口服,连用5—6天;或饲料中添加甲砜霉素喂饲,连用3天;也可用水溶性氟哌酸或速灭杀星治疗。
  2.4 鸭病毒性肝炎骡鸭主要发生于15日龄前的雏鸭,急性发作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明显症状有:运动不协调,头向后仰,双脚痉挛性运动,腿后伸呈角弓反张状,群众称“背脖病”。剖检以肝肿大为特征,质地柔软、易脆,呈黄色或斑驳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灶。本病的预防应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防潮防挤,定期消毒。种鸭接种病毒性肝炎疫苗,雏鸭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雏鸭1日龄可注射病素性肝炎疫苗。发生本病无理想药物治疗,抗病毒类药物与中草药结合,有一定的疗效,可注射高免血清。
  2.5 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养殖户称“戴眼镜”。本病是目前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传染病之一,主要危害15~30日龄鸭,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温突变下雨,尤其被大雨淋后最易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腿软无力,卧地不愿行走,咳嗽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呈浆性、粘性或脓性,常使眼眶周围羽毛粘连,民间称“戴眼镜”,分泌物常堵塞鼻孔致呼吸困难;拉白色稀粪,少数带绿色;后期出现神经症状,点头或摇尾抽搐,角弓反张。其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腹膜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囊增厚,腔内有豆腐乳样物粘连物;腹腔内、气囊有黄白色絮状纤维素;典型病
  例还有肝外膜炎,肝周边呈黄白色。本病常用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但易产生抗药性,应注意更换或交替使用。临床上用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胸肌或后腿肌肉注射,或饮水拌料给药,连用3~4天可控制疫情。常用传染性浆膜炎多价苗或鸭浆膜炎一大肠杆苗二联苗预防注射。
  2.6 寄生虫病天柱县骡鸭的体内寄生虫有20多种,其优势虫种有分棘四轮线虫、前殖吸虫、接睾棘口吸虫、棘沟赖利绦虫等。由于多数骡鸭都放牧于山塘水凼中,寄生虫感染率较高,驱虫工作尤为重要。方法是在骡鸭体重O。4~O。5 kg(15日龄左右)预防性驱虫一次,体重1.3~1.5kg时治疗驱虫一次,可达到防治目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