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肠杆菌病是鸭的常发病,主要侵害2周龄~6周龄的雏鸭或中鸭。发病鸭场—般卫生条件较差、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发病以秋末和冬春多见,可引起败血症,因此也称鸭大肠杆菌败血症。
病原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大小为2μm~3μm×0.6μm,能够在大多数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形成红色菌落。大多数大肠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对鸭为非致病菌,只有少数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在鸭体免疫功能下降或饲养环境恶劣时引起鸭发病。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其中以2周龄~6周龄多见。呼吸道是—条重要的感染途径,其他途径,如伤口及成年鸭生殖道感染、种蛋污染等均可导致感染的传播。在商品肉鸭中死亡率可高达50%左右,而且常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同时存在于鸭群中。成年鸭和种鸭主要为零星死亡。天气寒冷、鸭舍地面潮湿时发病率较高。育雏温度过低也可增加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卵黄囊感染的雏鸭主要表现为脐炎(大肚脐),雏鸭精神不振,行动迟缓,拉稀,泄殖腔周围粪便污染等。育雏或育成阶段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表现与传染性浆膜炎基本相似。气囊感染时可见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成年鸭大肠杆菌感染病程往往相对缓慢,表现为精神沉郁,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或行走时腹部有明显的下垂。种(蛋)鸭还表现产蛋量稍下降、产异常蛋以及病鸭腹部下垂等。
卵黄囊感染时可见腹部鼓胀、卵黄吸收不良及肝脏肿大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淡黄色或乳黄色纤维素膜;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干酪性渗出物。肺型大肠杆菌病可见肺脏出血或淤血。大肠杆菌腹膜炎可见腹腔有蛋黄样液体和干酪样渗出物;肝脏和脾脏肿大,有时可见表面有纤维性渗出物。生殖道感染可见卵泡淤血、出血,有的腹腔内积液、破裂、畸形等。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有大量胶冻样或干酪性渗出物。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以初步怀疑为大肠杆菌感染,确诊需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染色镜检:以病鸭的肝、心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散在单个或成堆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细菌分离:无菌取典型病例的肝组织接种肉汤,37℃培养24小时,转接种ss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可见红色、圆形、边缘整齐、湿润的菌落,取典型菌落制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杆菌。将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或伊红美兰琼脂上,37℃培养16小时~24小时,大多数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呈红色,或者在伊红美琼脂上为黑色并有金属亮光则可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可进—步做生化、血清学鉴定。生化试验:该菌在三糖铁斜面37℃培养24小时,斜面和底部变黄产气,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卫茅醇,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还原硝酸盐,产生靛基质,枸椽酸利用阴性,细菌有动力。
回归试验:用上述分离的菌株18小时培养液分别腹腔接种小白鼠,每只注射0.5毫升或同体重的健康鸭每羽1毫升~2毫升,并设对照组,被接种的小白鼠或鸭都在24小时~72小时内死亡,并能回收到接种菌,对照组正常,综上所述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是本病致病原。药敏试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不同场分离的菌株,其敏感性有明显不同,但多数的菌株对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氨苄青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敏感,对常用的青霉素、土霉素、金霉素不敏感。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改善饲养管理,做好鸭舍的环境卫生工作,保持合理放养密度,鸭棚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商品肉鸭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塘水清洁,定期换水,饮水、
饲料要卫生消毒,特别是当天气骤变时要防止寒风侵袭,导致鸭体质下降而引发本病。种蛋要及时收集并清洁表面的污物,入孵前进行熏蒸或浸泡消毒。接种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多且比较复杂,在生产中应考虑使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灭活的自家苗或多价疫苗免疫预防。
大肠杆菌耐药谱很广,而且易产生或获得耐药性,因此在生产中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时,要定期更换药物或几种药物交替应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选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