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环境中肉鸡生产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禽业生产中,由于摄入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Dr Terry Mabbett
由微生物造成的家禽饲料外形及其营养价值的下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尤其是在热带地区。但是还有一些真菌、霉菌可以产生被称作霉菌毒素的剧毒化学物质对禽类健康及其营养构成更大的危害。
由生长在饲料饲料原料上特定真菌产生的这些特征性化学物质对所有的畜禽都有影响,其中部分毒素对家禽的毒性特别强,在微量(<1ppm)级水平下就具有毒性,并且能够通过鸡肉和鸡蛋中的残留进入人的食物链中。各种类型的家禽均具有易感性,消费这些污染的禽类产品的人也同样易感。
肉鸡、火鸡、鸭、鹅都对真菌毒素中毒症易感,尤其是由黄曲霉毒素、单端孢菌毒素(TCT)、赭曲霉毒素 A 以及一些珠镰孢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由此对禽类机体代谢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是广泛的,其后果可能很严重,包括免疫抑制、致癌性及致基因畸变作用(基因毒性)。
真菌毒素污染是广泛存在的,尤其在热带地区,而这一地区的家禽饲养正需要快速的扩张。在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里,毒菌中毒经常被认为是家禽生产唯一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以及不可预测性对真菌毒素的发生和分布有着显著影响。
举例来说,北美的TCT真菌毒素在历史上被认为与北美中西部及加拿大玉米、小麦的种植区有关。但是最近几年在凉爽、潮湿的条件下,东南部的维吉尼亚州、卡罗莱纳、乔治亚及密西西比等地种植的玉米和小麦上也发现TCT真菌毒素的大量存在。
黄曲霉毒素是指由flavus曲霉菌及A.parasiticus产生的四种天然化学物质(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总称。它们是热带及亚热带农作物,尤其是玉米、花生及干椰子肉最普遍的污染物。黄曲霉毒素在极低的浓度下(<<1ppm),就能抑制肉鸡的生长。黄曲霉毒素B1在四种毒素中侵袭力最强、毒性最大。
赭曲霉毒素-A在热带主要是由ochraceous曲霉菌产生的,在温带由verrucosum青霉菌产生,是谷物和霉变花生中的常见污染物质,这种强毒物质在0.3ppm的浓度下即可对肉鸡产生极强的致病力。
T- 2毒素和DON是由镰刀霉菌产生的,是单端孢菌毒素(TCT)中毒性最强的两种化学物质,镰刀霉菌sporotrichioides和 F.graminearum分别是T-2和DON各自的主要产生者,这两种霉菌与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在内的谷物叶子及其花穗疾病,以及收获期种子的污染密切相关。T-2毒素和DON属于无大环结构的TCT,前者属于A型,后者为B型。A型TCT对家禽的毒性一般远大于B型。当饲料中T-2毒素的浓度超过3ppm时,可因对口腔和食道粘膜的刺激使鸡拒绝采食。
玉米赤烯酮是由F.roseum产生的,也是最为重要和目前了解最多的一种珠廉孢菌素,在污染的谷物中它经常与DON一起存在,玉米赤烯酮具有雌性动物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其对猪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它可以作为“生物学指示剂”来指示喂给家禽的谷物中其他珠廉孢菌素的存在,这些毒素包括由 F.equiseti产生的fusarochromanone,它可导致钙磷比例失调,从而使家禽出现骨骼问题。
不同的真菌毒素相互作用产生协同作用(作用超过单一作用累加的和)是很常见的,这可以归因于某些真菌品种产生不止一种毒素,以及禽类日粮谷物来源的多样性。日粮中2.5ppm黄曲霉毒素和4ppmT-2毒素对肉鸡具有影响。相似的毒性增效作用也存在于DON污染的小麦(16ppm)和4ppm纯T-2毒素的肉鸡日粮。

真菌毒素的产生
产毒素的真菌是一种机会主义污染源,能否污染取决于饲料原料中的可利用水分、外界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像所有的真菌一样,产毒素真菌以孢子的形式遍布于各个角落,因此真菌毒素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只能是尽量控制,控制的重点只能是尽可能提前消除真菌孢子萌发、生长、产生毒素的必要外部条件。
真菌毒素产生的霉菌(类似Fusarium的病原真菌可以引起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的叶子、茎、穗发病),在饲料进入料仓或料盘之前已经大量散播了。农场主可通过一些栽培与管理技术最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抵抗力,降低真菌发病率,从而降低霉菌的存在和真菌毒素的含量。谷物收获以后适当的清洁、干燥和贮存对把真菌毒素控制在最低水平也至关重要。
对于谷物的储藏来说,维持谷类含水量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相对湿度为70%时,带皮玉米的平衡水分含量为140克/公斤,冬小麦为136克/公斤,大麦为135克/公斤。否则,谷物将开始因霉菌活动而变质。对于干椰子肉,关键问题是利用最佳温度在72小时内,使之从含水50-55%的新鲜状态快速脱水至6-7%的含水量。
由于不同种类家禽的易感性不同,以及饲料原料的差异,特定的家禽养殖场可能会倾向于对某些特定的真菌特别敏感。鸭类的黄曲霉毒素中毒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比较研究发现,雏鸭和雏火鸡对黄曲霉毒素最敏感,一般鸭比鸡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
在普通的饲料原料中,花生、玉米、干椰子肉是最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含有花生的饲料应避免饲喂鸭子。在东南亚地区,由椰子果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害鸭群的现象正在流行,因为那里的鸭场一般把榨油后的椰子肉添加在鸭类日粮中使用。

家禽实际生产中的真菌毒素中毒
优良品种以及最佳管理方式仍将是提高饲料转化率、活体增重及肉、蛋产量的关键,但是其最大的潜在效益常常受到饲料源性真菌毒素的制约。
大多数家禽真菌毒素中毒是由长时间持续摄入低剂量毒素所致。典型的慢性症状主要表现为饲料转化率低,生长减慢,难以获得最佳生产性能,但是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因为营养不平衡、热应激以及寄生虫感染等引起。
在没有其他因素存在情况下,饲料转化率低和无法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的时候,一般预示着饲料遭受了真菌毒素污染,但也有一些特征性的指示症状。摄入大量的真菌毒素导致特定的重要器官、免疫系统和其他生理学指标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死亡率通常很高。禽群真菌毒素中毒的确切诊断需要考虑鸡群的病史、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血清学调查及饲料分析等。
黄曲霉毒素对肝脏有很大的毒性,它能给所有种类家禽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饲料转化率降低、增重减少、产蛋下降、出血、胚胎毒性以及对环境应激和微生物感染更加敏感。禽类肝脏系统(肝脏及相关器官)独特的病理变化可以确诊黄曲霉毒素中毒,特征性的组织损伤表现为肝脏组织萎缩、脂肪浸润及肝管的增生和纤维化。
赭曲霉毒素A主要侵害肾脏和泌尿系统,然而高浓度下同样可以侵害肝脏,受侵害的鸡因多尿而呈现典型的“水样便”症状,并且病鸡生长率下降,所有遭受感染的鸡均表现贫血症状。赭曲霉毒素A能引起禽类骨密度降低,从而出现软骨病现象。
T- 2毒素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主要通过攻击细胞代谢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顺次对DNA和RNA的合成以及细胞分化产生影响。T-2毒素主要损害细胞分化活跃的组织器官,如消化道粘膜、皮肤和血液。T-2毒素的毒性可以用宰后检查发现的口腔损伤来确定。受T2毒素影响的禽类生长迟缓、羽毛异常、贫血及口腔损伤;后期采食量下降,从而导致活体增重速度、产蛋量及蛋壳质量的下降。

免疫反应
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T-2毒素都能引起家禽的免疫抑制。受影响的鸡群对原发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以及条件性致病菌造成的二次感染更加易感,禽类受到感染主要是由于获得性免疫的破坏或自身抵抗力的下降。
法氏囊、胸腺、脾脏、以及在次要程度上的盲肠扁桃体与骨髓组成了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细胞免疫反应受起源于胸腺的T细胞控制,体液免疫反应通过产生抗体和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和IgA)完成,由源于法氏囊和骨髓的B细胞控制。
所有真菌毒素中,黄曲霉毒素的免疫抑制效应最严重,它可同时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反应,从而降低机体的总体防御能力。T细胞比B细胞对黄曲霉毒素更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