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方面的误区
饲养品种 片面追求名特优新奇,忽视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对
养殖品种的生产、销售及市场、效益等缺乏认真细致的考虑,轻信某些宣传广告的误导,经常误入炒种者设置的圈套。
种苗选择 一味追求价格便宜,忽视生产性能等因素对效益的影响。如少数孵坊或育雏户为节约成本,对种群或新雏不防疫,结果有些贪便宜的
养殖户购买其苗禽后,常发生鸡白痢等对
家禽生产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也有一些
养殖户购进劣质苗甚至病雏,结果不仅产蛋率、生长速度等明显下降,而且极有可能引起整群暴发疾病。
养殖项目 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不少
养殖户对禽类及其产品市场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了解,在潮起潮落中,不能冷静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往往错失良机,遭受损失。如在蛋鸡生产效益不断增加时,不少人纷纷上马,扩大规模,而当价格下降时,又不能坚持渡过难关,纷纷挥泪淘汰,一旦价格回升,又常懊悔不已。
疫病预防方面的误区
不能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安排预防接种。实践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不能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母源抗体水平、每次免疫后抗体消长,以及不同疫苗间的免疫交叉正确安排免疫。如马立克首免没有在24小时内完成,新城疫首免推迟到14日龄~15日龄等等。
盲目使用强毒苗 如对未经弱毒苗免疫过的雏鸡使用I系苗,对未经传支H120免疫过,日龄不超过3周龄的雏鸡使用H52免疫。
接种方法不当 如不能根据疫苗的要求接种而胡乱使用点眼、滴鼻、刺种等方法,另外还有针头器械的人为感染,由于接种方法的错误,有时不仅起不到免疫效果,反而造成免疫失败。
使用不合格的生物制品 有些
养殖户私自购进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不合格的疫苗、卵黄、血清等,从而造成免疫失败或治疗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缺乏综合防治意识,过分依赖疫苗的作用。疫病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须在防、检、消等环节上严格把关。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人认为只要使用疫苗就能控制传染病,因而过分依赖疫苗的作用。其实像肉鸡腹水症、鸡慢呼、鸡传贫等是很难用疫苗就能控制的,有些虽然用疫苗控制有很好的效果,但可能发生各种原因的免疫失败。
对烈性传染病的危害认识不足。有些人对新城疫、鸭瘟、禽流感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病死禽不进行认真的处理和严格的消毒,而是隐瞒疫情,偷宰杀,暗出售,结果常引起疫情的扩散,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的健康。
药物使用方面的误区
误用和滥用药物 使用药物中的不合理,往往造成不良后果,如使敏感病原产生耐药性,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了解药物的适应症,从而对症下药。如抗生素都有其适应症,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G+菌可用青红霉素等;对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G-菌可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此外,不少
家禽传染病在症状和病变上有相似之处,而广大
养殖户缺乏必要的诊断技术,常为表象所惑,不能对症治疗,造成药物浪费,贻误治疗。
不能进行科学的药物联合,如青链霉素配合使用增强效果,而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则会降低其杀菌作用。
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滥用药物不仅无益,而且会产生危害,在使用中要注意:一是常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仅能预防细菌继发感染。二是发热原因不明、不太严重的病不要轻易使用。三是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使用一种即奏效的就不用多种。
不注意药物的质量 不少人只顾药物的价格,而不顾有效成分和内在质量,假冒伪劣药物的使用,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损害
家禽机体,得不偿失。
不能正确掌握药物的用量和疗程。主要表现在:
治疗的疗程过短 有的人在病禽经一段治疗出现明显好转或基本恢复时就停药,不能继续进行巩固性治疗,致使疾病的复发。
药物剂量不足 尤其在急性病例中,剂量过小不但难以控制病情,还会使病情复杂化,甚至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药物剂量过大 有些人常操之过急,在疾病治疗或预防中加倍用药,特别是价廉但毒性大的药物,不仅伤害病禽的脏器,而且常引起药物中毒。
饲养管理方面的误区
饲料配比不合理 饲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调整配方,以达到生长快、
饲料转化率高的目的。
滥用添加剂 不少
养殖户将添加剂视为万能药,殊不知滥用结果会适得其反,既浪费又会使机体代谢紊乱,破坏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平衡。
不能适时上市或淘汰 根据生产实践和大量的试验对比表明,肉鸡宜在50日龄左右、肉蛋兼用麻鸭通常情况下宜在80日龄左右上市为佳,蛋鸡一般在500日龄左右淘汰。只有保证适时上市和淘汰,才能保证最佳
饲料报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