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减蛋综合征(Egg Drop Syndrome-1976,EDS-76)是一种由腺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徵是产蛋量骤然下降,蛋壳异常,蛋体畸形,蛋质低劣。鸡减蛋综合征(EDS-76)最早是由Van Eck於1976年首先报导该病在荷兰发生,1977年分离到EDS-76病原体(病毒)。该病可使鸡群产蛋率下降10~50%,蛋的破损率可达38~40%(Darbyshire,1980),无壳蛋,软壳蛋达15%,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被列入鸡四大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因此,世界各国对此极为重视。随着我国从国外引种频繁,近几年也被发现并引起高度重视的EDS-76新病,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病原学
1. 病毒形态特徵:
EDS-76的病原是腺病毒属无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其粒子大小为76~80nm,病毒颗粒呈正二十面体,衣壳有12个顶,30个棱,252个壳微粒。其中240个六聚体,12个五聚体分别位於二十面体顶角上(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衣壳的结构,壳微粒的数量等均具有典型的腺病毒特徵。病毒DNA的分子量为22.6×106道尔顿,这明显的小於鸡腺病毒代表毒株鸡胚致死孤儿病毒(CELO)的分子量28.9×106道尔顿,与哺乳动物的腺病毒相近。
2. 病毒免疫学及血清学特点:
EDS-76病毒於经口接种後7天可在血清中检出HI抗体,14~21天後HI抗体达到高峰,HI滴度在1:1280-1:2560之间,30天後开始下降,但一直都能检测出HI抗体。AGP试验抗体可在经口感染後6~9天检出,15天後开始下降。VN抗体可在接种後6天时检出。ELISA抗体在接种後6~7天可以检出。EDS-76病毒含有红细胞凝集素,能凝集鸡、鸭、鹅的红细胞。而其它禽腺病毒主要是凝集哺乳动的红细胞,这与EDS-76病毒不同。
3. 病毒的理化特性:
EDS-76病毒有抗醚类的能力,在50℃条件下,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对不同范围的pH值性质稳定,即抗pH范围较广,如在pH值为3~10的环境中能存活。加热56℃可存活3小时,60℃加热30分钟丧失致病力,70℃加热20分钟则完全消灭,在室温条件下至少存活6个月以上。0.3%甲醛24小时,0.1%甲醛48小时可使病毒完全消灭。
4. 病毒的生存特性:
EDS-76病毒能在鸭肾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胚肝细胞、鸡肾细胞和鹅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且增殖良好;在雏鸡肝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火鸡细胞上生长不良;在哺乳动物细胞上不能生长。接种在7~10日龄鸭胚中生长良好,并可使鸭胚致死,其尿囊液具有非常高的血凝滴度,可达218;而接种在5~7日龄鸡胚卵黄囊中,可使胚体萎缩,孵出率降低。
5. EDS-76毒株分离:
自1976年Van Eck在荷兰发现EDS-76,1977年分离出病毒以来,各国相继陆续分离出了EDS-76病毒株:(1)1978年McFerran J.B在北爱尔兰从患鸡鼻粘膜病料中分离到Mc-127株,即"血凝因子127"。(2)Baxendale(1978)在英格兰从鸡的外周血细胞中分离到了BC-14株。(3)由英国毫顿禽病研究所从病鸡的泄殖腔中分离到D-61株。(4)匈牙利学者分离到B8/78株。(5)台湾分离到TN株。(6)日本分离到H-62株,Jap-1、KE-80及ME-80株。(7)法国从引进的鸡中分离到38、77株。(8)南京农业大学在中国大陆首次从外地引进的海赛克斯鸡中分离出EDS-76病毒株,命名为NE4株。江苏农学院分离出H91-1株(朱国强,1992)。江苏牧医所分离出GS-1株。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1992)分离出CH-1株。
二、流行病学
1. 分布:
EDS-76流行十分广泛,呈世界性分布。现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已发现有此病外,欧洲的荷兰、法国、英国、义大利、德国、西班牙、丹麦、比利时、瑞典、挪威、俄罗斯、南斯拉夫、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希腊、卢森堡、以色列等;美洲的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非洲的安哥拉、尼日利亚;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亚洲还有日本、印度、伊拉克、南朝鲜、新加坡等都发现有该病发生。中国大陆的北京,广州、鞍山、大连、天津、济南、广东、上海、无锡、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四川等省地已发现有此病。
2. EDS-76的易感动物:
EDS-76病毒除了可使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鸡感染外,在家鸭、家鹅、野鸭、珠鸡、火鸡、鹌鹑、俄罗斯鸭、北京鸭、天鹅、加拿大鹅、凫、海鸥、麻雀、猫头鹰、鹳和白鹭等也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体和排出病毒。鸭感染後虽不发病,但长期带毒,带毒率可达80%以上。
3. 传采方式及传播途径:
EDS-76主要是经垂直传播,也可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被感染的精液和有胚胎的种蛋传播给下一代(McFerran et al., 1978)。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唾液、泄殖腔排泄物排毒。而自然感染是经口感染。被污染的鸡蛋、盛蛋工具、鸡场、饲料、用具是经常性的传播媒介。
4. 流行形式:
EDS-76的流行一般发生在产蛋50%期与高峰期之间,即25~35周龄期间,产蛋下降幅度一般为10~25%,高达30~50%,持续4~10周,然後恢复到原来的产蛋水平,产蛋曲线呈"马鞍形(见图1)。Pejkovski等(1982)报导,发病鸡第一周变形占33.9%,第二周占49.4%,第三周占39.6%,第四周占26.1%,第五周逐渐恢复到正常。Baxendale(1977)对自然感染EDS-76的鸡群观察发现,EDS-76流行主要发生在26~32周龄,病鸡的受精率正常,但孵化率则明显降低,死胚率由正常的6~8%增加到10~12%。EDS-76的水平传播速度缓慢,病毒在整个一栋鸡估扩散大约需几周。鸡粪是水平传播的主要方式,故平地饲养比笼养传播迅速。
5. 流行因素:
(1)鸡体内病毒的活化:鸡在性成熟前为隐性感染,当毒离开产时所遇到的一此应激因素,促使激素分泌发生改变,这样就成长EDS-76病毒活化的启动因子,从而导致发病。所以,在鸡开产时,才表现出临床征状。
(2)鸡的易感性:EDS-76的流行,主要取决於病毒毒力的强弱和鸡对病毒的易感性。有人观察发现,EDS-76病毒对20周龄以下的鸡感染率较低,仅为8%;2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率较高,这可能与卵巢的发育及产蛋有关。用微量血凝抑制(MHI)试验调查表明,公鸡的易感性比母鸡高(辛盛鹏,1993)。
(3)检疫不严:在进口种禽味未经严格疫和隔离观察,随进口种禽而带入本病。国内许多地方从外省地方州引进禽类尤其是种鸡种蛋时,未经严格检疫而带入本病。
(4)种蛋选择不利:在选择种蛋时,未把产蛋下降期的蛋和异常蛋彻底剔除,从而造成本病的垂直传播。
(5)消毒不严或消毒效果不确实:由於EDS-76病毒对一些化学消毒药物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一般消毒药物很难奏效。故而,消毒时必须选用合适的消毒药物和达到一定的消毒时间。
(6)未经免疫接种:由於该病是近几年来在国内才发生的新病,所以对本病容易忽视,大多未进行疫苗预防接种,或有的在预防接种时效果不确实,致使鸡群对本病毒有较高的易感性,一旦发病,容易流行。
三、临床征状及病理变化
1. 临床征状:
鸡患有EDS-76主要表现出产蛋下降。患病鸡群部分鸡可出现精神差、厌食、羽毛蓬松、贫血、腹泻等征状。有的鸡在产蛋前已感染本病,终生不再出现产蛋高峰。在产蛋下降的同时,鸡常产各种畸形蛋,如蛋壳皱缩,蛋形改变,蛋壳表面附有数量不等的石灰斑沉着,蛋壳颜色改变,褐色蛋壳退色变成灰白色,也有出现软壳蛋,无壳蛋,甚至这种蛋在一天内可产数个。蛋清希薄如水,内有部份混浊的絮状物附着。中雏感染本病後常无临床征状,老龄鸡感染本病时,在出现异常蛋前後可伴发轻度腹泻征状。由於患EDS-76的鸡日龄不同,因此感染的轻重程度也不同,对日後产蛋量的影响也不同。据报导,以174日龄发病者最轻,214日龄发病者次轻,259日龄发病者最重(赵清,1992)。
2. 病理变化:
发生本病的患鸡常缺乏明显的病理变化。其特徵性病变是输卵管各段粘膜发炎、水肿、萎缩。病变的卵巢缩变小,或有出血,子宫粘膜发炎,肠出现长他性炎征。病理组织学检查子宫输卵管腺体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子宫粘膜及输卵管固有层出现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异嗜细胞浸润。输卵管上皮细胞核内有包涵体,核仁,核染色质偏向核膜一侧。包涵体染色有的呈嗜酸性,有的呈嗜鶺性。人工感染SPF鸡後,子宫出现淋巴滤泡,其它器官无明显变化。Moorthy(1987)报导用127株病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