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兔生产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常生产出不少残次(或低档)獭兔皮,既影响饲养者的经济效益,又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残次兔皮比率。 ①饲养管理不当。 伤疤皮:群养斗殴,咬破皮板,伤口感染溃烂、愈合脱痂后形成伤疤。或患脓肿,形成溃疡,伤及皮层。此类皮张制裘后多呈孔洞。3月龄后需单笼饲养,以避免斗殴发生。 尿黄皮:笼舍潮湿,卫生条件极差,导致臀部后躯被毛被粪尿长期污染形成棕黄色,制裘过程中染色困难,影响品质。注意保持笼内干燥、清洁卫生。 癣癞皮:患有疥螨、毛癣病的獭兔,被毛粗乱,缺少光泽,严重者被毛成片脱落,失去制裘价值。及时治疗疥螨病、毛癣病。 ②宰杀年(月)龄不当。 季节皮:是指季节性换毛尚未完成的兔皮。有的皮张整个毛稀,有的毛高低不平。应等换毛结束时,绒毛长齐后取皮。 轻薄皮:板质菲薄,如牛皮板,呈半透明状,抖动则哗啦啦响,是宰杀低龄兔所致。獭兔宰杀月龄需在5月龄以上。 枪针皮:换毛初期有些绒毛脱离皮板,但仍残留于绒毛中,呈小撮状露出绒面,对毛皮质量影响较大。 龟盖皮:背部绒毛丰厚平整,腹部绒毛空疏,形成“龟盖”状。应等腹部绒毛与背部绒毛长齐时宰杀。 竖沟皮:皮上隐隐约约有数条竖沟,毛短或缺毛,造成整个皮张不平。要等到竖沟处毛长到与周围毛相齐时宰杀。 波纹皮:皮上可以看到有似水波的条纹,条纹处毛短或缺毛。需等到条纹处毛长齐再杀。 鸡啄皮:皮张上多处像鸡啄掉一样缺毛,系由咬架所致。需 等到缺毛处长出、长齐再取皮。 ③宰杀、加工、贮存不当。 刀洞皮:在宰杀剥皮过程中因技术不熟练造成破残刀伤,有的刀洞恰好在正中央,严重影响使用价值。脱皮时尽量不要用刀,两手用力向下剥皮。 缺材:因加工不当、保管不善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皮形不完整为缺材。 偏皮:筒皮开皮时,不沿腹部中线切开,造成皮板脊背中线两边面积不等,影响利用率。 撑板:采用已被废弃的撑板或钉板,撑拉过大,干燥后皮板薄如纸张,极易破裂或折断。将腌透的皮,板面朝上,用手抚平,置通风阴凉处晾干即可。‰皱板:鲜皮晾晒时没有展平,皮板干燥后产生皱缩,特别是边缘内卷,犹如鞋底,不但影响外观,且捆扎时皱缩处容易断裂。 虫蛀皮:保管不当发生虫蛀,轻者被毛部分脱落或呈断毛,重者皮板蛀成孑L洞失去制裘价值。夏季储藏兔皮时要撒施精苯粉或二氯化苯,也可喷洒灭害灵等药物。 陈板:生皮存放时间过长,皮板发黄,失去油性,皮层纤维组织变性,被毛枯燥失去光泽,浸水后不易回鲜,制裘后柔软度差。 板面脂肪不净:由于脂肪酵解产热,极易使局部受热脱毛,这种情况在生皮时不易发现;只是被毛附着不牢,易拔下,但一经熟制,就形成秃斑。因此对鲜皮要及时、彻底地清理皮面上的脂肪、残肉等附着物。 霉烂: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皮张因雨淋受潮,或鲜皮因未及时晾晒,或晾晒未干而堆叠过久等,均可使皮张霉烂变质,严重影响毛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