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品种的选种与选育

如何利用家兔的育种技术动物的育种方法很多,除了传统的本品种选育(选择性育种)和杂交育种之外,目前新发展起来的还有转基因动物育种、胚胎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等。比较而言,本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对动物品种的形成产生的作用巨大,而转基因动物育种和其他育种方法用于家兔的育种实践还有一定距离,这里主要介绍家兔的本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技术。本品种选育一般是指在本品种内通过选种选配、品系繁育、改善培育条件等措施,以提高品种性能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选择的创造性作用,也称为选择性育种。本品种选育包括本地品种的选育和引入品种的选育。本品种选育包括很多技术措施,如科学饲养、合理培育、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合理选种选配和品系繁育等,其中品系繁育是本品种选育的主要措施。本地品种的选育本地品种也称地方品种,它们都是在各种特定条件下经过人们长期辛勤培育而形成的。对于选育程度较高的一些地方品种,因其性状比较整齐,遗传性能稳定,其选育措施主要是在保存其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开展品系繁育,扩大品种内差异,进行品系间杂交,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性能。对于选育程度较低的一些地方品种,由于缺乏长期的精心选育,闭锁繁育也不严格,因而群体中基因型很不一致,生产性能参差不齐,其选育措施主要是在群体内选择优良个体组成核心群,开展闭锁繁育或近交繁育,固定优良性状,以便保存和增加优良基因。对于混杂严重的地方品种则以整理提纯为主开展选育工作。对于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如哈尔滨大白兔、豫丰黄兔等新品种,其共同特点是生产性能较高,适应性较好,但纯度不太高,类型不很一致,其选育措施重点是通过严格的选种选配,提高其纯度和遗传稳定性;加强品系繁育,使品种内的异质性系统化,再通过系间杂交,提高其品质。对数量太少的种群则应加强扩大种群。引入品种的选育关于引入品种的选育,从本质上讲应该与地方品种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引入品种毕竟不是在当地条件下育成的,其品种特点与地方品种不同:一是外来品种的生产性能较高,生产用途比较专门化,对培育条件和育种技术要求较高;二是外来品种的适应性往往较差,当新的环境条件不适合时,其生产性能并不一定优良,甚至退化和死亡;三是引入品种一次引入的数量往往较少,而又容易分散饲养。因此,其选育措施与地方品种有所不同。结合我国各地经验,对于引入品种的选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集中饲养,逐步推广。引入品种数量较少,过度分散,有可能被迫近交,使外来品种退化。各地应根据品种区域规划,选择条件较好的兔场进行纯繁或建立良种基地,经过一定时间的选育,待引入品种基本适应后再逐步向外推广。慎重过渡,逐步适应。从国外引入的种兔要从饲料配比、日粮类型、饲喂方式、环境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考虑慎重过渡,逐步加强其适应性锻炼,提高其耐粗饲、耐热或耐寒以及抗病力等。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