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规模养兔不失为一条致富好门路。笔者调查发现,一些
养殖户在配种繁殖中存在过早初配、过多热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仔兔僵小瘦弱、退化现象严重。如何提高规模养兔效益呢?1、适时初配必须待母兔达到或接近其父母兔体重或年龄达到6个半月龄时开始初配最为理想。 2、适当热配母兔分娩后,该热配的进行热配,不该热配的千万不可热配。如果母兔系青壮年阶段,身强体壮,分娩后乳汁充足,而生的仔兔数量又少,则有能力承担热配;对母兔本身品质好,为了迅速扩大优质兔群,分娩后可让保姆兔承担其仔兔的哺乳任务,进行热配;分娩后仔兔发生意外伤亡等,没有哺乳任务的母兔,同样可以热配。否则,不宜热配。如果一定要热配,外边奶一窝,肚里怀一窝,里外小兔都发育不好,甚至还可能降低成活率。3、防止近交近交是指血统或血缘关系相近的公母兔交配,如全同胞、半同胞、父女、母仔等之间的交配。近交易让一些隐性有害基因出现,导致仔兔生活力、抗病力、适应力、生产性能、生长速度、
饲料利用率等下降,还会出现死胎、畸形等近交衰退现象。在生产中,可定期从异地引进种公兔或采用不同品系兔进行杂交,并作好记录,这是防止近交、发挥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4、选种选配在生产中,有些养殖户对选种工作重视不够,随意将公母兔用作种用,母兔一发情,随便找来一只公兔进行配种,极易影响后代质量。所以平时必须严格进行选种选配工作,将不适宜留种、不符合品种品系要求的个体打入商品群,防止劣种流传,提高兔群品质和成活率。5、控制配种次数如果配种次数过多,产仔数超过7—8只,仔兔必然弱小,母兔哺乳负担过大,仔兔成活率定会受到影响。在生产中,除了屡配不孕或产仔过少的母兔外,一般配种次数不应过多,也不要轻易让2只公兔配种。应采用人工辅助交配法将母兔放入公兔笼内配一次后立即将母兔取出放回原笼舍,并作好配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