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是根据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
狗、猪十二生肖中的白兔来冠称。小小兔子,竟然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四,自是令人刮目相待。现代人喜欢兔子,是
养殖经济和玩赏宠物的心态使然。而白兔在古人心目中,是声名显赫的神灵。 白兔在古代一朝成名,当然离不开“嫦娥奔月”的神话魅力,嫦娥能作为仙界人物,白兔能成为仙界圣物,栖身于广寒宫,是我们的民族创作出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彰显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之故。有学者考证,关于“嫦娥奔月”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归藏》一书里:“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后民间据此演绎出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人间海枯石烂,民不聊生。英雄后羿挽万钧宝弓、搭神箭,射落九个太阳。后羿因之英名远播。有一术士向他馈赠不死药。后羿将药交给妻子嫦娥藏于家中。某日,有个奸侫之徒逢蒙趁后羿不在家,闯进嫦娥住处,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免不死药落入小人之手,情急之中吞落肚内,顿时身轻似燕,直上云天,飞奔到了月亮。因事发突然,嫦娥只抱得宠物小白兔同往。从此嫦娥和白兔远离人寰,在月宫朝夕相伴。 成了神仙和神兽的嫦娥和白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拥戴,尤其是文人墨客,更为之妙笔生花。南朝宋颜延之的《为织女赠牵牛》一诗中说:“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待天阙。”到唐代以后,诸多诗词赋记充满了对嫦娥的同情和对白兔的怜爱。如晋代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李白《把酒问月》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陆游诗说:“月兔捣霜供换骨。”方干的《中秋月》诗则云:“凉霄烟霭外,三五玉(兔)蟾(蜍)秋。”唐代诗人贾岛《赠智朗禅师》一诗中写道:“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宋代词人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大约到了六朝之后,嫦娥的身价开始渐渐升高。南朝宋谢庄的《月赋》中,有“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句,嫦娥和玉兔被置在天帝的宫闱了。明清两代,民间在中秋拜祭月亮时,置有月宫符像,供奉彩塑“兔儿爷”,状如将军,头戴冠帽,身披甲胄,或骑于虎背上,或身后插旗幡,俨然大将风度,憨态可爱。坊间朝野已将“玉兔”“兔魂”“玉蟾”等称代月亮了。白兔早已身价百倍。 古来,在民间还流传着数不清的关于白兔的传说故事,当然相当部分离不开月亮、嫦娥和白兔三者的结合,因为月亮美丽、温柔、恬静、清纯,嫦娥秀美、温柔、贤惠,白兔安驯、可爱、机敏。人们把三个美好的形象杂糅在一起,足显人文情愫和艺术构思的完臻。千百年来,人们对白兔,心中涌流的是一股真情寄托,祈求和谐关爱、吉祥如意。投稿人: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