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循环生物链实现养殖零污染

    生猪生产是湘乡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全国生猪百强(县)市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市。但每头猪从出生到100公斤出栏排粪0.4吨,湘乡按年出栏180万头计算,排粪达72万吨,猪粪已成为湘乡农村一大污染源,直接排入水库、池塘,造成水体污染、疫病传播。  

    为了解决这一养殖业的重大污染源问题,畜牧水产部门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攻关,在国内首创利用猪粪田间无水工厂化培育高产水蚯蚓技术,使其转化成高蛋白水蚯蚓这一优质饲料。水蚯蚓又名红虫、沙虫,其营养全面,干品含粗蛋白62%,多种必需氨基酸高达35%,因其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苷酸成为特有的诱食剂,是一切动物食性水生生物最理想的开口饵料,如中华鲟、鳗鱼、胭脂鱼、黄鳝、黄颡鱼、大口鲶、蛙、龟、鳖、娃娃鱼等。同时用水蚯蚓来驯食动物食性水生生物,能大幅度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减少疾病、提高水产品品质,因而深受广大水产工作者及养殖者青睐。通过这一技术的推广形成了养猪-猪粪-水蚯蚓-名贵水产品―浮游生物―鲢、鳙鱼循环生物产业链,真正应用生态学工程技术实现了养殖零污染、零排放,达到解决农村集约化猪场养殖排泄物污染处理难的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了养殖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        

    从经济效益来看(以水蚯蚓养殖黄鳝为例):每亩平均年产水蚯蚓3吨,按饵料系数6:1计算,可增重黄鳝500公斤、鲜鱼200公斤,产值24000元;2010年推广1万亩,按水蚯蚓培育与黄鳝养殖面积1:1确定,每年可创产值1.2亿元,成本按每年4500元/亩计算,获纯收入7500万元;同时每年既消耗生猪干粪20万吨,又节约黄鳝养殖饲料4800吨,是利润较高的新型养殖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可极大的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关文章

​ ​